夏季拉肚子 正规治疗是关键
特邀专家 王辉
王辉在为患者检查病情。
特邀专家 王辉 主任医师,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医学院兼职教授。昆明市中西医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消化学会委员。自2000年8月起,先后任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门诊部主任、肝病三科主任;2009年至今任门诊办公室主任。擅长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慢性肝病、肝硬化的诊断、治疗。
腹泻病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病症,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数过多,体内大量的电解质及水分就会随粪便流失,很快出现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特别是腹泻病中的细菌性痢疾,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若经过有效、及时地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若疗效欠佳或慢性患者变多,或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将导致病情加重。
传染源通过粪便排
夏秋季人们喜好进食生冷食品,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而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肠道急性传染病。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无,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通过粪便排出,污染了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菌痢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
菌痢分为急性和慢性
菌痢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主要表现为:
急性菌痢:典型病变过程分为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后期的假膜性炎和溃疡,最后愈合。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
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天到14天;
重型,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慢性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
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
其中,分型又分为慢性隐伏型和慢性型急性发作。
慢性隐伏型病人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慢性迁延型 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慢性型急性发作病人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抗菌药治疗 治愈率高
菌痢的抗菌药治疗有效,治愈率高。若疗效欠佳或慢性患者变多,可能是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急性菌痢的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呕吐者需静脉补液。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多余2种抗菌药物。
对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是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控制高热与惊厥;循环衰竭的治疗 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昆明日报 记者彭惠玲 通讯员李华云)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