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浓墨重彩话“农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1.12.2015  11:07

 
  我州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州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提出“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并在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6县市连片成带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农畜联动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道路。

  筑牢农业发展基础

  站在开远市大庄水库雄伟的大坝上放眼眺望,整个坝子生机勃勃,成片的土地被一条条笔直的机耕路隔成方方正正的良田,大沟小渠布满田间地角……

  大坝脚下,便是壹佳益种植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在该基地,管理和收获蔬菜的人群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田间地头安装着一个个探头和一排排水管,而整个基地每块地的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用一部手机就可掌握。如果要给蔬菜浇水,只要点击一下智能手机,地里的喷头就开始喷水。

  这是我州实施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今,在各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田成方、渠成行、路成网”的景象随处可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使过去阡陌纵横的小田埂、小水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的机耕路,灌溉使用的管道延伸到田间地头。

  在示范区建设中,我州以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全州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以治水、改田、修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内容的“五步法”工作思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发展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6县市,我州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13个片区连片成带建设,破解水、田、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线成片、片成景”的现代农业设施体系。

  截至目前,25件水源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实现总库容1.6亿立方米,年供水量2.4亿立方米,覆盖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合农业开发、基本口粮田、高稳产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示范区中低产田地改造67.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总规划面积比重达到61.4%。新建291公里路网,初步建成阡陌纵横、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交通路网。

  “过去种田哪有这么好的条件,田间道路是泥巴路,遇到雨天,栽出庄稼车子也难进来拉。现在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我们种田方便了,种出蔬菜来也不愁卖了。”在石屏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高豆塘万亩冬马铃薯基地,正在种蔬菜的一村民说。

  石屏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强化基础放在加快发展的首位,坚持以水田路为重点,紧抓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高效节水灌溉、高稳产农田、小型农田水利、路网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该县计划投资800万元在异龙镇高豆塘建设万亩冬马铃薯商品薯基地,目前,已种植冬马铃薯12500亩,去年冬马铃薯实现亩均产量3320.7公斤,总产鲜薯41508.8吨,产值1.12亿余元。

  该县还围绕示范区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建立农业专家库、农业技术成果库,在示范区先后引进了猕猴桃、葡萄、草莓以及马铃薯等新品种,推广各类新技术,普及良种良法,有效增强了示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特色农业凸显魅力

  走进蒙自市草坝镇的现代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只见白色的大棚里,甜椒、番茄、香瓜等花红果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我州始终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原则,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构建红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高原特色农业在红河这片沃土上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养生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打造农业综合体,拓展农业综合功能,促进三次产业在示范区内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打造六大样板、建设十大基地、规划十二大园区”等具体措施,逐步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品牌流动聚集,推动产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企业集群化,形成大龙头带大基地、大基地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发展,促进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形成。坚持示范带动原则,科学布局,突出重点,集中投入,重点打造“六大样板”。

  围绕打造红河高原粮仓目标,我州以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为方向,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树立“创品牌、占市场”意识,培育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带动粮食经济发展。“大红屯”502香米、云恢290软米等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果蔬是我州的优势产业,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我州坚持优势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强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优质、高效蔬菜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和以石榴、香蕉等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彰显红河果蔬四季飘香特色,打造红河生态优质果蔬品牌。

  蒙自市以市场为导向,高标准、高起点集中连片发展石榴生产基地,以实现石榴无公害生产为目标,加快石榴标准化生产的实施步伐。该市启用“蒙自石榴”原产地标记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进入全国各地超市,远销海内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弥勒市按照“坝区农业设施化,山区农业林果化,特色养殖小区化,城郊农业园艺化”的布局,打造红烟、红酒、红糖“三红”品牌和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养殖“四特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9月,泸西高原梨已经成熟,沿着弥泸师二级公路进入午街铺镇,可谓“一路瓜果一路香”,果园里优质梨挂满树枝,交易市场内果农们正忙于把梨装箱往外运。

  午街铺镇是有名的高原梨水果大镇,该镇确立了打造“高原梨桃特色水果强镇”的思路,把全镇的水果产品推向全国和东南亚国际市场。目前,全镇以高原梨为主的水果种植总面积达5.3万亩,投产面积有3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

  如今,由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米、红畜、红木、红糖、红药等组成的“红系”优质安全农产品,构建起了具有红河特色的品牌体系,特色农业在红河大地上花开正艳,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稳步推进,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为全州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特色产业铺就了致富道路,农民增收有了盼头。蒙自顺毅肉鸡养殖有限公司大胆探索大棚养鸡新模式,与部分肉鸡养殖户和活禽市场销售商联合出资、抱团发展,在蒙自市草雨示范片区建设了年出笼百万羽肉鸡的大棚养殖基地。

  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当地部分农户也纷纷开始加入大棚养鸡行业,他们将以公司加农户或者合作社、养殖协会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扩大市场销售,实现畜牧产业化经营。永宁村的林锦东建起了3个大棚养鸡,实现了产业增收致富目标。

  做活土地流转大文章

  红河是一个是农业大州,由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的后果,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

  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我州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放在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谋划,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推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我州目前土地经营权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全州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和规范经营方式,大大增强了农村发展新活力。

  走进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只见这里的山坡地被成片的葡萄、冬枣、猕猴桃染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美景,一条条宽敞的机耕路,一片片集零为整的土地,彰显出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特征。

  雨过铺镇抓住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提出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健全完善体系,以贴身贴心的服务保障土地流转。通过“集体+农户”的合作股份方式筹集资金100万元组建由村集体控股的红河永源三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份的51%、村民投资占股份的49%,主要开展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农资、劳务等方面的服务业务,规范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返租倒包”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模式,雨过铺镇招商引资,引进上海浓津达实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00余亩,进行红心猕猴桃、冬枣等特色水果示范种植,该公司预计将投资3亿元发展6000余亩果蔬种植基地。

  过去,永宁村各农户种植的田块分散,利用率不高,特别是近几年,好多人的地随便种点包谷就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因为平时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现在土地释放出更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土地流转,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或干点别的,可谓一举两得,永宁村的农民足不出村便有了双份收入。

  “我家有两亩地,全部租给上海浓津达实业有限公司,一年两亩地的租金有3300元,现在我们又帮他们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拿到2400元左右,土地租金和上班工资加起来,比原来自己种地收入提高了,而且又不担什么风险,操心又少。”永宁村村民李小二说。

  弥勒市五山乡石头寨村委会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方式,成立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通过土地入股、自己耕种的方式获得45%的股份,企业提供苗木、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及技术指导获得45%的股份,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利用项目资金投资建设涉水基础设施获得8%的股份,而2%的股份作为合作社管理资金。这种做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新型化、农业科技现代化、经济利益均衡化、投资风险最小化的合作模式。

  建水县岔科镇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在发展好烤烟、小米辣种植的基础上,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念活了“土地经”,流转土地7000余亩,大力发展大棚葡萄、红桃、小蜜枣等特色水果。通过高标准大棚葡萄种植和果园间套种,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土地流转带动外地客商投资上亿元,推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葡萄产业是建水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建水葡萄具有早熟、质优的特点。岔科镇利用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发展葡萄产业,大棚葡萄亩产2吨左右,亩产值3万元,总产值3200余万元,在已种植的红桃、小蜜枣园中套种番茄700亩,亩产值1万元,总产值700余万元。

  我州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农户(特别是流转土地的农户)的多种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千家万户的小农主体向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

  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全州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61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1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35个。

  红河日报 记者 曹松林 李立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