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淹堵”何时不再是雨天的标配

24.05.2016  10:42

    过去即历史,当历史反复重演,我们该无奈接受,还是反思?

    两场接踵而至的大雨(尚且称不上暴雨),再次让昆明秒变“堵城”。从目前情况看,主城区已出现多个淹积水点,几乎所有主干道都面临通行缓慢的问题,严重的如北京路等,更是处于堵瘫状态。

    一雨成堵乃至一雨成灾,当然不是昆明一地独有的现象,发达如北京、广州,同样会存在内涝的问题。聊以自慰的是,昆明还未频繁出现“雨季到昆明来看海”的奇观,也尚且不必动用皮划艇来充当交通工具。但烦恼依然挥之不去:难道下雨天加堵车就注定是这个城市的标准配置吗?

    市民见怪不怪,一幅“早知如此”的淡定或无奈神情,记者抱怨,报道淹水新闻多得都想吐。就连老司机们的吐槽,都不再有创意,颠来倒去就那几句:“昆明一下雨就堵,堵到崩溃”“在南坝路堵车30分钟,移动不超过10米”“坐公交一个小时后我竟然还在昆明站”……是的,我们太熟悉这一幕,以至于下雨天如果城市不堵,都有点不习惯了。搜狗一下你会发现,至少是近10年来,昆明几乎每年都会有暴雨淹城致交通瘫痪的相关报道,2013年的“7·19淹城”事件更是淹出一个新的高度。

    公允而论,一雨就淹、一淹就堵,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最近10年,恰恰是昆明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时间段,百人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而道路资源并未同步增长。这使得城市拥堵日益加剧,而下雨则不过是放大了这一矛盾。再比如,城市内涝与地下管网设施密切相关,但众所周知,包括昆明在内,许多城市在这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历史欠账,排水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进度。有资料显示,2015年以前,主城区无人管理养护的管网超过1000公里,约占设施总量的30%以上。而除了管养不足之外,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同样突出。

    然而所有的客观原因,都无法回避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对于雨天的“淹城”和“堵城”问题,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看得见的成效?又或者说,既然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不是该拿出点像样的治理举措来?

    当然不能说相关部门无为而治。针对排水管网“多头管理”等诸多问题,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昆明市决定从2015年起实施排水“一城一头一网”的管理模式,由一个专业的公司统一管理整个城市的排水管网,实现昆明主城建设管养维护一体化。有报道称,该管理模式推行后,“淹水问题明显好转”,“得到了市民的一致肯定”。然而从实际情况和市民的切身体验来看,似乎并不如此乐观。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时间问题,地下管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管理者的认知与民意的真实期待还有一定的偏差。

    “全城淹堵”不应该是一座城市的标配,至少不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为此,市民要有耐心和宽容,而管理者要有进取之心,加快治理的力度和进度。尤其关键的是,要以民意为评价尺度,而不是沉迷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春城晚报 评论员吴龙贵)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