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福生: 完善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15.03.2016  02:17

云南网讯 云南省红河州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坚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工作推进中,保障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十分突出,经初步测算,红河州每转移一名农业人口,仅社保、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13项民生补贴和投入就需1.5万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全州预计将新增城镇常住人口100万人左右,需要投入150亿元。若再加上市政设施、公共交通扩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所需资金将呈数倍增加,对于红河这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讲,资金缺口巨大,地方财政难以支撑。

不仅红河,这一问题在基层较为普遍。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长杨福生建议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抓紧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央、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推进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乡建设用地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挂钩机制;在推进市民化的方式上,既要加快推进异地市民化,也要重视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问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就近就地市民化专项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

近年来,红河州稳步推进全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推进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破了一些制约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不断缩小(“十二五”末,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265元,年均增长1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53元,年均增长1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3.4:1缩小到3:1),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快,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44%。

杨福生表示,“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将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的思路,健全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布局城乡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推进城乡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县城—集镇—乡村”四级城乡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滇南中心城市,按照“特色各异、统筹兼顾、相向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推动城区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强化县城中心城市支撑作用,提升县城作为县域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功能,强化县城与区域的经济联系,加强与滇南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集镇建设扩容提质,强化集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服务功能。推进美丽宜居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80平方公里。二是要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进城镇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资源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险等制度。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异地市民化与就近就地市民化并重,一方面促进有稳定就业和收入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形式,通过把城市功能要素置入集镇使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城镇化。同时,探索建立由政、企、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四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全面建立城乡统一、自由流动的户口登记制度。不断消除外来人口本地化、常住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障碍、制度障碍、政策障碍,实现州内外人口无障碍户籍迁入。简化户口迁移、落户的程序和手续,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健全完善农业转移进城人口权益保障机制、住房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特派记者 杨之辉 彭锡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