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走访昆明城中村巷道 无名无姓快递止步村口
《昆明社区居民为城中村“无名巷”命名》追踪
昆明日报独家报道了五华区普吉街道王家桥社区居民自己命名村里无名巷道的事情后,引起很多市民关注,有市民表示自己所居住的城中村各种大大小小的巷道也多为“无名氏”,希望也能学习王家桥的做法。那么,昆明其他城中村里的各条道路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走访。
船房村
不导航找不着路
波罗村拆迁改造后,船房村就成了距离昆明中心区最近、最大、人也最多的一个城中村。据了解,1.82平方公里辖区面积上有2556栋、近3万余间出租房,流动人口达7万人之多。
日前,记者从气象路走进船房村,首先来到的是船房新村,房屋整齐,前后两排间隔两三米,虽然这些巷道也多为“无名氏”,但并不是九曲回肠,如果以“第一条巷道”、“第几条巷道”来命名也能勉强划分。继续往前走,记者就来到了船房老村。谈起昆明城中村,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楼”?还是楼屋之间蜘蛛网般的各种电线?还是像迷宫一样的阴暗巷道?对于船房老村来言,它符合你对城中村“脏乱差”现象的全部想象。
记者走进迷宫似的狭窄巷道,在握手楼中穿行,房子一栋紧挨着一栋,杂乱无序的巷道像迷宫一样伸向村子的深处,岔口多、人车混行,“有房出租”的小广告在村里墙壁上、电线杆上随处可见,记者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巷道里进出着一批批在附近工作的外来人员,记者对部分人员进行了随机采访。一位外来租客告诉记者,自己来这居住已有半年时间,但熟悉的也只是出租屋到村口的道路,主要是巷道弯弯曲曲,也没有名字,很容易就绕晕了。
村内农贸市场旁一家杂货铺温老板来船房村已经10多年了,提起船房村,老温似乎觉得没有什么不便,毕竟靠着不到10平方米的店铺,老温支撑起了一个家。但一旁的小女儿就怨声载道地说,自己经常网购,即使写清楚了门牌号,快递员也无法将快递送到家,只能到村口去拿。记者随后也找到了几名负责船房片区的快递员了解情况,快递员也是满肚子委屈,他们都表示,如果将快递送到城中村的小街小巷里,电动车根本转不过来,因为绑着不少货物,停车、倒车都是问题,并且在行车途中往往更容易被堵车,塞车。最重要的是,那些小街小巷都没有名字,找起来实在是太花时间。而对于迷宫一样的船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就算自己平日方向感极强,但如果不是靠着手机导航,怕也找不到路。
麻园村
收货得自己跑腿
和船房相比,麻园只能算是它的“小弟弟”。但和船房一样,迷宫一样的巷道始终是这里的一大特点。记者顺着滇缅大道岔路口进入麻园村,到二十四中门口右转,发现这里有很多家小吃店,而越往里面走,眼前的景象也就越发混乱。
用惯常的眼光去打量这个村落,村中建筑物的布局带有显而易见的随意性,垃圾坑、臭茅坑、蜂窝煤堆、土坯房与砖混小洋楼未经统筹便凑合在了一起,村中旁逸斜出的狭窄深巷更将其规划能力的缺失暴露无遗。虽然“握手楼”现象并不像船房那么显著,但村里巷道依旧像迷宫一样。穿过一群“握手楼”后,眼前的视线开阔不少,道路也更接近于市政道路,但依旧没有名字。和船房一样,想要收发包裹,还得烦劳自己跑跑腿。一家商铺收银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超市就在农贸市场旁,规模也不小,非常显眼,但快递仍然送不到,一般只会让你到二十四中、垃圾中转站、铁道口去取。
双桥村
出警定位有障碍
从地图上看,双桥村被包裹于闹市之内。与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仅一街之隔,紧邻有着昆明次经济圈之誉的关上。
双桥村占地0.23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2520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是常住人口的20倍,是昆明外来人口最多的城中村之一。跨过一座铺满灰尘的人行天桥,就到双桥村口。继续往前走,道路两旁杂乱无章的小店和拥挤的楼房,都热情地提醒你:已置身双桥村了。
和其他城中村比较封闭不同,两条十字交叉的市政道路双桥路和海明路,将双桥村自然规划为四个板块,但除此之外,其他巷道同样没有名字,加之临街的每栋楼房一楼都是商铺林立,门脸还都相似,要找哪家哪户也并非易事。
双桥路上两旁的建筑还算整齐,但穿过两栋之间的小巷子再村子深处走,就会发现,里面尽是“握手楼”,潮暗窄巷,就像这座城市的“盆地”,被钢筋水泥密密麻麻地包围着。从里向外望去,高楼林立。
在握手楼中,外来务工者小黄和原生态村民蜗居于此,每天走出两栋楼之间狭窄的巷道,穿过满地油污的双桥路,走出双桥村开始一天的工作,尽管生活便利低廉,但小黄还是吐槽不已,首当其冲的就是迷宫一样的巷道。“快递只送到村口,朋友来找我玩,只能告诉她到村子口,不然根本就找不到!”
事实上,迷宫一样的巷道不仅仅给周边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也给城区服务行业从业者带来了很多麻烦。送气工老刘是昭通人,经营一个小型送气站,经常给双桥村部分居民送液化气,他说,“像我这种干了七八年的,只知道门牌号一般也能找到,但对刚干不久的送气员来说,经常找不到单上的地点。如果巷道也有一个名字,肯定能节省不少时间,让我们可以多送几家。”
对于春城派出所的民警来说,城中村迷宫一样的巷道也给出警带来障碍。报警人在讲述地点时,大多说出眼前看到的门牌号码,但由于门牌号太多、太泛,民警不得不寻求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做定位,如果旁边又没有标志性建筑,要定位就比较费劲了。
通过记者一天的走访发现,城中村巷道命名确实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那么,王家桥社区的做法有没有示范意义?政府支不支持这样的做法?请关注后续报道。(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