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举办12场滇池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活动
今年内,市滇池管理局、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将举办12场滇池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活动,让公众参与滇池保护治理。
2020年是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决战之年,也是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按照“山水不入城、河水不溢流、尾水要提标、微水要处理、田水要循环”五水联治的要求,昆明市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引导市民关注、关爱滇池。
今年4月,在“市民河长”“滇池卫士”等志愿者活动基础上,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又推出了滇池湿地公众教育活动。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秘书长李羿表示,随着滇池周边湿地建设,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已经恢复到了80%以上,湿地植物增加了58种,鸟类也增加了53种,其中有7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鸟类。“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近滇池。休闲娱乐之余,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大家参与,所以我们发起了滇池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活动。”李羿说。
首期滇池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活动在滇池周边南滇池湿地公园、永昌湿地、龙门湿地、斗南湿地、星海湿地陆续开展。活动通过滇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教育活动、滇池湿地自然导师培养、滇池湿地自然观察与自然笔记手册、滇池湿地生物多样性传播四个板块,面向社会招募青少年、亲子家庭以及对滇池保护治理感兴趣的市民参与,带领大家进行湿地自然观察。活动还将编写滇池湿地公众教育手册,通过公众教育活动实践,协助市民更多了解滇池湿地,进而持续监测湿地物候,记录滇池湿地生物多样性。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5次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活动。通过绘画的形式,制作了星海湿地、永昌湿地和斗南湿地的观察地图和笔记,有1200多位市民参与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滇池周边5个湿地的观察笔记。”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执行主任全海燕说,在湿地做系统的自然观察、自然笔记,可以帮助青少年、家庭和市民建立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昆明日报 记者张捷 郑阳洋)
短评
治水从观念抓起
多年来,昆明市将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首要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认真谋划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治滇需要先治人,要从人的观念抓起。昆明推出滇池湿地公众教育活动,正是逐步在市民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帮助市民养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以滇池保护治理为突破口,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提升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生态文明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