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本实现地震观测数字化和信息网络化
我省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南侧,是主要的受力区域。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征。平均每年发生10至12次4.0—4.9级地震、3次5.0—5.9级地震、每3年发生2次6.0—6.9级地震、每8年左右发生1次7.0—7.9级地震。20世纪中国大陆23.6%的7级以上大震、18.8%的6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仅占全国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全省都处于基本地震烈度Ⅵ度以上,84%的国土面积处在Ⅶ度以上。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地震监测台网已初具规模,监测手段包括测震、形变、磁电、地下流体4大学科800多个测项,基本实现了地震观测数字化和信息网络化。云南测震台网由49个固定测震台站、1个台网中心和1个火山地震台网构成。省内2.8级以上地震,实现10分钟内速报。“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全省新建100个测震台,将台间距提升至50公里左右,将全省范围内的地震检测能力提升到1.0级。
与此同时,2008年汶川地震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实施方案》。2012年12月,省政府又实施了云南省继续深入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累计有245万余户农村居民住上了地震安居房。此外,我省投入1880万元实施了家喻户晓工程,共制作完成11类23小类1013万册(套)地震科普知识资料并广为发放,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评比等活动。2014年,累计有10万余官兵和大学生接受了防震减灾专题知识培训和演练。
我省通过多年的建设,建成了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云南省救援队由原来的160人扩编至1620人,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省级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共有各专兼救援队2600支11万余人,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技术平台、应急保障系统都经受了多次地震的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