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鲁甸地震灾民住进新房 夸赞小别墅比城里的还漂亮
甘家寨的村民住进了新房。
当地村民都将这些小洋楼称为小别墅。记者赵永峰/摄
“总书记,我们搬家了!”“地震无情人有情,乔迁新居谢党恩。”12月8日下午,在昭通鲁甸甘家寨红旗社区里面,是一片拔地而起的白墙青瓦的小洋楼,有两层的,有三层的,家家门口挂着红灯笼,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小区里到处都悬挂着感谢政府,感谢党恩的标语。小区里面的道路上,铺设着沥青,很多工人正在路边铺设地砖、栽种花草树木。
红旗社区位于龙头山集镇的中心地带,旁边就是龙泉中学,还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属于整个集镇中的黄金地段。周边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忙碌的工人,整个集镇一派热火朝天的情景。“有独栋的,有联排的,还有双拼的,我们居住的这些小别墅,比城里人的别墅还漂亮呢!”当地村民都将这些小洋楼称为小别墅。
3个孙子可以在家门口读书了
“哎呀!这些房子都是一个样子,我咋个都找不到自家的房子哟!”一群记者正在小区里采访时,只见一名背上背着个小孩,手里拉着个小孩的老人急匆匆地走过来,询问自家的房子在哪里。后在一名现场施工人员的帮助下,老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随后,记者在一栋小洋楼里找到了这名61岁的老人李勤巧。
老人称,她以前住在甘家寨,地震发生时,家中的土墼房全部垮塌,儿媳妇也在地震中遇难,儿子在埋葬好儿媳后,独自一人到外省打工去了,之后3个小孙子一并交由她护养。
老人说,大儿子一家4口人,住的是两层半的楼房,面积约有150多平方米,除去政府补助5万元外,还交了9万元;自己和小儿子住的是一层半的房子,除去政府补助的5万元外,还交了3万元。由于小儿子到北京去读高二,大儿子又在外省打工,自家的房子根本住不完,她于是带着3个孙子搬到大儿子家住,自己的房子就租给了工地上的工人,两月租金800元,可以贴补点家用。“前几天,儿子从外省赶回来搬家,这些沙发、电视柜等家具,一共花了5000多元。”
“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最高兴、最满意的,就是3个小孙子可以在家门口读书了。”老人说,以前,大孙子来龙头山镇读书,要走20多公里远的山路,为上学方便,儿媳只好在镇上租房,每年光房租就要1000多元,而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从幼儿园可以上到初中毕业,到学校就两三分钟的时间。
七旬大爷新家挂着与习总书记的合影
在红旗社区里,71岁的老大爷邹体富,算得上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了,主要原因是习总书记看望过他。如今,在邹体富老两口新迁入的甘家寨集中安置点,一栋占地60平方米的小围院楼房里,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份视察鲁甸灾区时,在帐篷里与他老两口合影的照片。习总书记坐在邹大爷和其老伴的中间,一只手放在老人的手上,正在关切地问着老人。
“总书记来看望我们,我是非常地激动,激动得不得了!我们家在甘家寨的十多间大大小小的老房子,全在地震中毁坏了,要不是党和政府关心,恐怕我们也被饿死冻死了。看到总书记的照片,我们心里就很暖,也很激动呀。”老人回忆说,当天习总书记来到他们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里,坐在简易床上,亲切地向他们询问了吃饭、补助、收入等问题,现在入住新房后的他们感到很知足,只希望日子越过越好,也不愿过多想那些悲伤的事儿了。
邹大爷称,地震后,他一家人都住在帐篷里面,住了一年多的时间,于今年12月2日才搬进新居,对这个新房,老人是非常地满意,也很喜欢这里的环境。
雄伟亮丽的龙泉中学成标志性建筑
龙泉中学10多米高的大门高高耸立,崭新的琢玉楼窗明几净,校内都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个校园里显得宽敞明亮。如今,在整个龙头山镇,龙泉中学显得最雄伟、最亮丽,成为龙头山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据校长李明响介绍,新建的龙泉中学规模很大,也很漂亮,整个学校占地76.8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面积为1.2万平方米,男女生宿舍1.3万平方米,还有教研楼、图书馆、餐厅、教师宿舍等。
目前,学校有35个教学班,2831名学生,126名教职工。有28名双孤,207名单孤,还有七八名受伤的学生。除了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外,孤儿每月还可以享受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助的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一直到三年初中毕业。
政府帮助村民创业谋生 计划三年脱贫
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介绍,龙头山大部分民房建设已接近尾声,村民正陆续告别帐篷搬进新家。12月3日,在鲁甸“8·03”地震后一年零四个月之际,甘家寨89户受灾群众中75户已搬进了新家,其余14户受灾群众将在12月25日前回家。鲁甸“8.03”地震发生后,鲁甸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在龙头山新集镇9号地块规划建设甘家寨民房集中安置点,共划拨91个宅基地,安置89户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户型为一层半、二层半、三层半三种类型,受灾群众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比甘家寨更早的是,回龙湾安置点的172户近700村民,已经于今年8、9月份,分两批顺利迁入新居。
“甘家寨红旗社区位于整个集镇的中心地带,小区门口就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等公共设施,人流量大,商机众多,村民可以自己做点生意,赚点生活费是没有问题的。”李书记表示,目前,村民搬进了新居,只是解决了住房问题。下一步的任务还很艰巨,还要解决村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要让这些搬进新居的村民进行创业,做小生意,开个农家乐,或者搞些简单的加工生产。还要对产业进行恢复,加快劳务培训,让青壮年外出打工,进一步管护好核桃、花椒树,这也是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到2017年,真正地实现上级政府提出的三年脱贫计划。
火德红镇543户灾民建起新房
集镇形象定位“幸福火德红,未来红德火”
12月9日上午,一进入火德红集镇上,车轮下面就是一条宽敞明亮的柏油路,工人们正在路边铺设着青石板,每隔三四米远就是一个个行道树的树坑,有的行道树已经栽种在路边了,有的行道树刚刚摆放在路边,还未入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路边堆放着砂石、钢筋等建筑材料,一栋栋、一排排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两层的、三层的小洋房规则整齐地排列在街道边上。该安置重建点中间有一个小山头,主道路、支道路几乎是围绕着这个小山头,山头上树木茂密,环境优美。
50岁的李世平是李家山村的人,地震发生后,整个村里的房子都垮塌夷为了平地,在帐篷里面居住了一年多时间后,在12月初,他才刚刚搬进新家,到目前仅仅几天时间。
他称,地震后,政府给每户村民划定60到80平方米的宅基地,全村人都搬到集镇上重建新房,家中经济条件好点的,可以将房子修建好一点,多建一层,经济条件不好的村民,就少一层。他家总投资40万元,修建了三层高的楼房。除了政府补助的4万元资金外,另外的36万元都是自己筹集的,从银行贷点款,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点,总算把这个房子修建好了,下一步就差最后的装修费用,简单装修一下,也需要四五万元。“地震把我们吓怕了!为了确保将来的安全,修建房屋时就使用了大量的钢筋,全是框架结构,我家光钢筋就花费了10多万元。我们自家修建的这个房子,可以抗八级以上地震的。”
“如果不是遇到地震,不是政府帮助我们灾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不可能在集镇上修得成房子的。光这块宅基地,就值好几万元,一般的村民根本买不起的,更不要说修建楼房的事情了。”李世平最后表示,等房子装修完毕后,他家4口人,光三楼的一层房子都住不完,剩下的两层房子准备拿来出租,以贴补家用。李家山村的花椒、核桃树还是要继续管护好,这毕竟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
村民周巧巧家修建的是两层小洋房,面积约120平方米,已经简单装修了一番,她和两个儿子也搬进了新房。她家两层房子,一共花了14万元,除了政府补助的5万元外,另外的9万元都靠自己借,或者到信用社贷款。因为新居距离老村子很远,来回一趟,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到山上去种地很不方便,等过了春节后,她准备带着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丈夫早在地震前就去世了。国家很好的,到现在,我家还有几包大米没有吃完呢!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政府,如何感谢那些好心人呢!”
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介绍说,“8·03”地震后,全镇很多村民家的房屋受损,需要重建的有5692户,其中有85户,属于一般加固户。火德红新集镇占地921.15亩,面积为0.61平方公里,共安置李家山村、火德红社区等地受灾群众543户。集镇形象定位为“幸福火德红,未来红德火”。目前,集镇上统规自建的543户村民,房屋基本修建完毕,本月底,村民可以全部搬进新家,过上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实行统规自建的目的,可以培养村民的民族精神,在大灾大难面前,让村民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云南信息报 记者田钿)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