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如何预判地震损害大小?——解密国家减灾中心经验模型

09.10.2014  11:20

    千里之外如何预判地震损害大小?——解密国家减灾中心经验模型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罗宇凡)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后,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中提到了“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经验模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正是根据这一经验模型,得出估算的初步判断。

  何为“经验模型”?震中远在千里之外,位于北京的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是怎样依据这一经验模型,对此次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呢?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评估与应急部主任袁艺告诉记者,对地震造成的烈度及其影响的人口和区域面积进行估算的这套经验模型,实际上是一套国际通行的对地震灾害进行数据评估的数理模型。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地震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周边地质环境、人居环境等大量数据的搜集和运算,通过地震易损性矩阵的分析,综合得出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

  袁艺告诉记者,在景谷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中心第一时间从国家地震局获得了地震的核心信息,包括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浅。将这一系列信息直接录入经验模型的软件系统,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内,就能估算出地震可能对当地造成的损害。

  地震的震级、震源深浅,并非决定地震造成损失的全部因素。地震区域内的烈度分布,相应烈度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建筑物结构和质量等等,都是评估地震可能造成损害的关键。

  据介绍,这一经验模型能够根据震级、震中、震源深浅,结合当地的断裂带走向,自动形成地震烈度等级和区域的判断,并根据在这一区域中所搜集的人口分布、房屋分布、房屋结构等基础数据,形成较为精确的损害分析与判断。而支撑这一分析的易损性矩阵则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上的,具有相当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这个模型甚至可以根据地震发生的时间,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误差,但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袁艺说。

  据了解,国家减灾中心经验模型已经多次运用于地震救灾的预判和指导工作当中。两个月前的鲁甸地震发生时,民政部国家救灾中心就在第一时间估算出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启动了较高级别的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