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具备6级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受灾群众12小时内可获救助
昨日是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目前,云南地震速报时间平均为10分钟,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至12小时,实现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中明确的,“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应得到初步救助”的目标。全省共有各类救援队2600支,共计11万余人……我省已基本具备6级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当天,我省在昭通市昭阳区启动以“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5月11日—17日,全省各地向公众开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和场所,在有关科普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开辟防灾减灾专区,开展防灾减灾基本技能公众体验活动,此外,将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及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
地震速报时间平均为10分钟
据了解,云南自然灾害主要呈现灾害种类多、灾害分布范围广、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灾情复杂、抗灾救灾难度大的特点。
为应对严峻灾害形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在2013—201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专项资金,继续推进包括“大震监测预报能力工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和防震减灾社会化工程”在内的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2013—2014年,省财政已安排4亿元,用于提升大震监测预报、提高抗震设防、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救援4项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取得的成果,在彝良“9·7”地震、迪庆“8·31”地震、鲁甸“8·03”地震等多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得到充分显现。
2008年—2012年,仅中央和省级就投入资金209.899亿元。通过5年建设,我省地震速报时间平均为10分钟,大大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已改造完成的中小学校舍和建成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救灾工作反应迅速、指挥高效、应急有序,各应急抢险队伍、救灾物资装备在第一时间到位,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到了12小时;全省共有各类救援队2600支11万余人,应急救援装备24463台/套……我省已基本具备6级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123个
在社区里,有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建有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帮助居民掌握自救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云南有123个。
自2011年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已投入资金近1.4亿元,为1310万户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为593.59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型演习8400余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基层灾害信息员15485名,他们主要承担着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对接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等工作。
云南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成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基本形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省属分库、州市县所在地救灾物资储备库三级结合,布局合理、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可确保首批救灾物资在灾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
2008年—2014年,全省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救灾物资储备库60多个,逐步建成了以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安宁库)为中心,昆明、昭通、普洱、保山、红河、大理和文山7个省属分库为基础,9个州(市)所在地救灾物资储备库为辐射,92个县级库为支撑,乡镇储备库(点)为补充,布局合理、点面结合、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其中,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安宁库)是目前全国已建成的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
2010年—2012年,省财政先后安排经费6830万元,采购了1366辆救灾车辆,配备给全省所有乡镇。2014年,民政部、财政部安排我省24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用于为我省80个多灾易灾县采购救灾应急专用车辆(每县一辆)。
截至5月11日,全省共储备了帐篷10.3万顶、彩条布4.2万件、棉被27.1万床、大衣13.2万件、折叠床4.6万张等20多个品类的中央和省级物资。
我省根据自然灾害趋势预测,科学调整救灾储备物资布局,按照每县不少于500顶帐篷、1000床棉被、1000件大衣、500套衣服、200件彩条布的标准进行代储,确保受灾群众基本能保障12小时得到救助,部分重点地区可在6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相关新闻
昆明建成救灾物资储备点23个
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获悉,去年,全市争取省级资金200万元,用于县、乡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共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办事处)救灾物资储备点13个。这些救灾物资储备点,利用实物存储、协议储备和能力储备等多种方式,增加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确保灾民在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救灾物资储备点23个,每个县区均有1000人以上的救灾应急队伍,救灾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加强。
为让受灾群众能在第一时间紧急转移到安全场所,按照“因地制宜、保证安全,平灾结合、易于通达,就近避难、便于管理”原则,全市充分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公共绿地等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截至2014年底,昆明市共建有应急避难场所225个,实现了所有县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覆盖。
为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力推“三小工程”建设,及时为每个家庭每户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共发放应急小册子183万册,让市民一目了然掌握防灾减灾小常识,同时,为全市每个家庭每户发放小应急包,目前共发放35万个;各县区组织机关、乡镇、村(社区)开展各类防灾应急小型演练176次,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盘龙区、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灾害,造成20736人受灾。民政部门向受灾地区发放衣被2110套,发放其他生活物资25.32万元,确保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资金1850万元,有效解决冬春期间灾民口粮、衣被、取暖等方面困难。(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