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专家解释地震预警原理 减灾效果有限不可夸大
云南网讯(记者 张成)12月11日,“金色热线”特别节目和广大市民如期见面,针对今年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多发的情况,云南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建国在节目中对广大老百姓关心的地震预警和震情跟踪进行了解释,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目前地震预警工作的难点。
在今年,几次地震现场都能见到张建国的身影,他也听到有不少人都在讨论关于地震预警和震情跟踪的话题。对此他给出了三点解释,张建国说:“第一、预警和预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预报是指地震还没有发生,不知道时间、地点、大小在哪,我们对一个特定的地区做出一个(判断),这个地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地震,这个叫预报。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了,只不过地震波还在路上,我们赶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对更远一些地方的人提前发出警报,采取一个紧急的措施或者动作,所以一定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第二、对于地震预警,张建国强调了两点,他介绍说,预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广泛推广应用了这项技术的发达国家,都是有相关的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地震的监测不仅仅只是涉及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东西,也涉及到军事方面等比较敏感,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因此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甚至就是说任何民众、民间机构都可以随意做的事情。”张建国强调道。所以在他看来,地震预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第三,张建国介绍,从技术手段来说,预警的减灾效果是有限的,预警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两种速度差,一种速度差是地震波的两种主要波的组成部分,首先是速度较快的,但是破坏力相对轻的,属于地震波中纵波;第二个速度相对较慢,但破坏力更强的横波。利用两个地震波的速度差,在两种地震波的传递过程中,对相对震中较远,有一定距离的重要目标发出警报,采取紧急措施进行灾害规避。
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地震波的传递,从同一个地点出发,一个快一个慢,拉开距离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个距离是拉不开的,因此只能对有一定距离以外的地方发出预警。”张建国说。但与此同时,震中无法拉开距离,无法发出预报。
“破坏最重,可能造成最大伤亡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之为预警的盲区,是没有办法采取这种措施减灾的”。张建国解释了无法在震中形成地震预警的原因。
与此同时,地震预警中还需要运用到第二个速度差。“利用地震波整体的传播速度,每一秒只是几公里,电磁波是每秒30万公里,利用这个速度差,我们在震中侦测到了,而且是有极大的破坏力的地震,我们也是利用这样的速度差给远处可能会造成破坏和伤害的一些地方发出警报。”但同时,这样的预警同样存在有盲区。因此张建国向大家解释道,地震预警是有限的,不能夸大减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