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滇池等风来——滇池“半渔民”的一天

10.11.2014  10:38

  下午六点,李良开始收帆,等待着机头船拖他们回家。

下网三小时后,“老猴”开始收网。

银鱼的收购价是15块一斤,如果一切正常,一天可以捕到二三十公斤。

晚上六点,机头船会开始拖着船队归岸。

  一艘刷着防水黑漆印着“60”号码的铁船,3个桅杆3块帆布,一张虾网,一张银鱼网,这就是沙堤村委会马家河村村民“老猴”的全部捕鱼家什。

  “老猴”46岁,本不姓猴,只因为全家都属猴,在水里像猴一样敏捷,“老猴”的称呼在村里渐渐叫开了。

  滇池开海的第27天,凌晨4点,“老猴”就开始起床洗漱,厚外套配夹脚拖,从10多岁与父亲出海,这一直是他出海的“标配”。用摩托车载上大侄儿李良,两人来到了沙堤码头。6点时,天还未亮,叔侄俩已找到自己的船,麻利地跳了进去,细长的桨往河里一戳,船就沿着水道向滇池中心驶去。

  刚出水道,两人默契地撑开了3张帆。“老猴”看了看天边卷起的云,把船头的帆转向西边。“西南风马上就来了,往海口方向走。

  风起云涌,霞光渐渐染红整个湖面,“老猴”的渔船随波颠簸,叔侄俩不敢大意。渔船平稳了,“老猴”坐在船头点上一支烟,掏出今年的“捕鱼证”,看了又看。

  “早些年家里也靠捕鱼为生,但是现在我每年也只能捕一两个月,只能算半个渔民了。封海的时候,要靠外出打工和种菜来补贴家用。”老猴说。

  因滇池治理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和“老猴”一样的渔民,逐渐远离了“靠水吃水”的时代,从全职渔民变为了兼职渔民,渔船从柴油发动机变成了人力帆船,捕捞方式也从大小鱼通杀的“迷魂阵”变成随船下网。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