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救灾一线扛大梁的士官报道员

07.10.2014  18:22

 ——记昼夜奋战在鲁甸“8.03”抗震救灾一线的武警云南总队新闻报道员李善明

  ■余文丽、李静谦 文/图

  【人物小记】李善明,男,汉族,江西上饶人,1982年4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2003年7月入党,四级警士长警衔,现任武警云南省总队政治部宣传处新闻报道员,高级摄影师,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新华社、中新社、CFP、东方IC、人民图库签约摄影师,人民武警报、云南日报、云南国防特约记者。

  “当你看见他的时候,他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和新闻在路上。”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武警云南省总队政治部宣传处新闻报道员,高级摄影师李善明。

  “低调、勤勉、踏实、敬业”是李善明给人的印象。“李善明,一个平时只能在报刊、网络、电台上经常看到名字的人,却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接触过其本人。”这是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同样在灾区一线采访新闻线索的众多媒体编辑、记者见到李善明本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编辑记者说得确实是事实,一个士官、一名肩负总队新闻宣传的报道员,挑起了全总队每天在媒体上联络、发稿、刊稿等新闻报道工作。在鲁甸地震灾区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善明每天就是联系各大媒体编辑和记者,联系所属救灾部(分)队的新闻干事和新闻报道员,安排部署任务,收集新闻线索;或者是自己在一线在写稿、拍照、发稿,马不停蹄,根本就见不到人影,要是能看到的他,那就是在见报的报刊版面上。因为他每天都在担负着新闻联络人和新闻写稿人角色,他不是在灾区采访新闻的路上,就是在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对着电脑写新闻。没日没夜、时时刻刻战斗在新闻宣传的第一线,没有休止,每天如此,这就是冲在救灾一线、扛大梁的士官报道员李善明真实写照。

  20多个日日夜夜、500来个小时里,李善明在全力协调媒体记者,同时,他自己还要负责采访刊发反映总队官兵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以此让总队官兵在灾区抗震救灾的良好形象得以充分展示和完全体现。

  在灾区,他多次受到总部王建平司令员、总队张桂柏政委和总队前指各位领带的高度赞扬和大力褒奖:“李善明,一个完全可以当干部用的兵!

   急急急!与时间赛跑

  在鲁甸“8.03”地震灾区,他是这样一个人,肩扛责任、心怀使命,每天都在奔忙,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演绎着灾区的另一种救援。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他的新闻稿件不仅忠实地记录着灾难发生以后的武警官兵与受灾群众之间的那些感动与温暖,也渗透着新闻工作者悲悯的心境和大爱的情感火花。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距离云南昭通彝良地震尚不足两年,灾难不期而至,6.5级强烈地震撕毁了鲁甸的大地和村庄,也再一次撕开了全国人民心中结痂的伤痛。

  “危难时刻,部队报道员就是要时刻同人民在一起!”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与时间赛跑的新闻宣传战就已经开始打响了。

  正在办公室周末加班的李善明得知这一讯息后,马上收整好自己的行囊,立即打电话给昭通支队宣传股,了解属地支队和中队出动情况,部署安排救灾过程中,支队要着重做到的新闻报道准备,并迅速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和邮箱,以便快速收集联络支队抗震救灾的第一手信息。

  地震发生后,总队政治部迅速启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总队政治部主任齐金岭指示宣传处派精干力量第一时间随总队前指出发到灾区,组织参与部队抗震救灾新闻宣传。

  与此同时,李善明接到了处里领导的电话:“收拾东西,做好随总队前指一起先期出动去鲁甸地震灾区的准备。”果不出所料,身为总队新闻报道员的他,每当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他都是单位领导第一个想到、第一个派出上一线、打头阵的新闻报道员。

  来不及多想,相机、电脑、无线网卡、行军背囊、洗漱用具收好装包,快速跑步下楼,在总队机关办公楼前等待前指车队一并乘车出发。

  17时30分,总队前指在副参谋长黄国祥的带领下,两车10人从昆明火速往昭通鲁甸开进。

  8月3日是个星期天,按照惯例,报社快到截稿时间了,坐在车里的李善明立即采访起坐在车里的总队前指带队领导、副参谋长黄国祥,了解当前总队所属部队行动情况,并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开始采写总队官兵执行抗震救灾的第一条《武警云南总队1000名官兵携装挺进灾区》的消息。与此同时,李善明还与总部宣传部宣传处领导请示报告鲁甸地震情况,协调总部宣传部出面,给中央媒体联系开版面、开栏目发稿事宜;并与人民日报云南分社、新华社武警分社、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云南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采访部取得联系,争取发稿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经过协调,18时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与总队前指带队领导、副参谋长黄国祥进行了现场连线。

  分步行动,全面开花。他及时打电话给办公室后方的同事,让同事到总队作战处了解并做好部队救灾行动的信息收集,同步在后方做好新闻宣传。

  就这样,总队官兵第一时间参与鲁甸抗震救灾的消息,在报社媒体截稿前的发到报社。

  第二天,军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大篇幅刊发了总队官兵抗震救灾的消息和照片。

  李善明用速度和效率打赢了总队鲁甸新闻宣传的头响炮,为总队接下来20多天的新闻开花铺开了宣传的大路子。

  稿件发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地震救援、安置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支持。

  面对大灾大难和突发事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积极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用手中的笔、相机和录音笔,用自己的行动传播信息,凝聚力量,传递爱心,彰显责任,在总队打赢鲁甸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中写下了一个士官新闻报道员浓墨重彩的一笔。

   险险险!与死神擦肩

  鲁甸震中的龙头山镇遭受重创,巨石滚落,道路被堵塞,成为“孤岛”。

  境内的昭巧二级路老店至鲁甸路段、天生桥、新店乡至灾区渭姑村、开基村等部分道路因道路滑坡、落石阻断不能通行。

  鲁甸县一些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死亡人员时时在增加,失踪人数随时在攀升,余震连续不断,房屋不断坍塌,李善明和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一起,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置生死于不顾,扛起大爱与责任,坚守奔波在灾区第一线的李善明,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灾情,演绎了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新闻界的“小生”李善明,这个在军队新闻界崭露头角、略有名气的“战地记者”,在打听到因山体滑坡道路垮塌,部队无法前行的情况后,他立即背着30多公斤的相机和电脑,紧随总队前指徒步向震中疾驰。

  从鲁甸县的小寨到震中龙头山镇,30多公里的山路,他又背着30多公斤重的新闻宣传装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震中跋涉。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官兵徒步向震中疾驰的路上,天空下起了磅礴大雨。

  足足5个多小时,李善明靠着随着携带的雨衣,遮挡着身上的相机和电脑,不让装备淋湿而打败仗。

  由于路途遥远加之暴雨倾盆,长途跋涉的李善明肩膀上被身上沉重背包带割出了血,双脚被路上尖锐的石子刺穿了鞋,鲜血淋漓。但为了能第一时间进入震中,拍到总队救灾官兵奋不顾身救人的感人画面,他咬着牙坚持、再坚持。

  雨越下越大,实在走不动了的他,就稍微在路边停顿一下,整理一下身上的装备。行至途中,当他看到昭通支队官兵从滑坡地带抬着伤员往安全地方撤离,正准备掏出相机拍下这一幕时,余震突然发生,石块、泥沙从湿漉漉的山崖上轰然砸下。

  哗啦啦往下掉落的“石雨”堆中,一块小轿车大小的滚石从他身旁砸下,险些砸伤他的右肩膀。

  看到这惊险一幕,随行人员不禁发出惊叫声,为他捏了一把汗。而李善明也被这一幕吓出一身冷汗,但身为总队新闻报道员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前方,总队一线救灾官兵还等着他去报道、去照相、去宣传呢!自己怎么能半路而废呢?

  为此,他没有就此退缩,而是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冒着余震和暴雨一次又一次深入到震中第一线,和救灾官兵一道,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拍照、录音、采访总队救灾官兵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在灾区,李善明每天都在余震的威胁、滚石的惊吓、暴雨的淋漓下坚持坚守着自己的新闻职业操守。他每天一大早和救灾官兵一道前往救灾点进行搜救采访,下午返回到总队前指写稿发稿。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他不仅要肩负起与总部宣传部宣传处领导之间的上传下达,还要深入救灾点采访新闻,更要联系各支队级单位新闻干事、新闻报道员,收集归类新闻素材,忙着改稿发稿。一天忙下来,就到了夜里三点多,忙得昏天晕地的他,来不及擦下脸洗下脚,倒头就在帐篷里的地板上睡上了。

  解放军报武警记者站兼中国武警网主任记者张海华得知李善明的事迹后,执意要采访他,被他屡屡婉言谢绝。他说:“我还年轻,把这个宣传的机会,还是留给一线更苦更累的救灾官兵,或者是各支队新闻干事与新闻报道员吧!

  执拗不过李善明的张海华主任就悄悄安排同在救灾一线采访的解放军报武警记者站兼中国武警网记者吕俊杰拍了他在灾区帐篷里写稿的画面,发在中国武警网“灾区记者在一线”专栏里,题为:“武警云南总队新闻报道员李善明在灾区抓紧写稿,几天没刮胡子的他,看起来像个‘小老头’”。

  是呀,这就是连续20多个日夜奋战灾区一线的李善明,忙着一线采访、写稿、发稿的他,顾不上修整个人形象,人变得更憔悴了、脸更消瘦了、眼睛凹陷了、胡子拉杂了、衣裤发臭了。

  这就是李善明,一个吃得了苦的人,一个能写稿子的人,一个能拍新闻照片的人,更是一个能做广播电台新闻的人。

  他,一个士官,一个战士,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靠的就是吃苦耐劳、勤学苦练,他用满腔激情、高尚情操,宣传救灾官兵、宣传一线官兵,他用感人的文字、精美的构图,讴歌身边的救灾官兵。

   苦苦苦!与创痛同行

  奋战灾区做新闻,名符其实的“战地记者”李善明硬是用手中的笔、相机、录音笔,更用他对救灾官兵的一片真心实意和无私奉献精神,记录着总队官兵救灾过程中的个个感人故事,而他自己的故事,也同样感动着大家。

  身为总队一级的新闻报道员,他除了要负责全部采访报道工作以外,还要承担灾区一线和报社、总队等前方、后方每天的沟通协调工作,任务之重之辛苦,不言而喻。

  地震发生后,李善明自徒步进入震中龙头山镇以后,就几乎没好好歇息过一天。有时一天下来,连口饭都来不及吃,甚至多数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像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还有很多。因为他在一线负责对外是武警总部、报社;对内是总队机关、救灾支队新闻干事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

  在灾区的20多天里,他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几乎是“三更睡五更起。”没有白天和晚上区分,一个人负责总队的文字新闻、照片和网络、电台新闻的联系和刊发。

  全能型、全才型地发挥着总队新闻骨干的顶梁柱作用,他不仅要完成每天军内外媒体报道总队官兵救灾的新闻,还要收集各媒体刊发的新闻,还要抽时间做总队内部的网络新闻。不但写文字稿,还要做电台新闻,还要拍照片新闻,更要写总队内部网页。一天24小时,被他拆开来用,时间都不够用。

  20多天里,他积极协调对接,与媒体沟通协调稿子,拟选新闻素材,做好总队抗震救灾新闻宣传,他先后采写了《废墟上的生命接力》、《活跃在救灾一线的橄榄绿》、《29天男婴获救记》、《爱洒磨槽湾》、《好样的兵哥哥!》、《老乡,不怕,你的伤痛我们来治》、《你的心结我来解!》等40多篇通讯、特写、摄影专题稿件在军内外媒体刊发、转载1000余篇幅(条)。他拍摄了大量反映官兵救灾的精彩照片,在第一时间发回总队业务部门使用的同时,还发给了新华社、中新社、解放军报社、人民武警报社、云南日报社等媒体,为各媒体采用武警官兵救援受灾群众,有了第一手用图的资源。

  这就是李善明,他把工作的苦累一个人顶,把总队的新闻事业一个人扛,把自己的艰辛困难自己藏,用自己手中的笔讲述着受灾群众的心声,救灾官兵的英勇,记录危难关头的大爱,并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举措及时传达,为废墟之上的群众重铸了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