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从耕种转为经营 云南施甸10万农民持股权当员工

16.12.2014  12:32

  “以前我们承包土地种植粮食为的是吃饱肚子,现在我们把土地交给了农产品公司,一亩地就有3000元的收入,如今我们持着承包地的股权成了公司的‘员工’。”这是施甸县姚关镇山邑社区村民苏华山说出的心里话。

  2010年以来,施甸县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主动探索以合作社承办产业的集体经济建设为龙头进行高原特色产业经济开发,引导有资本、有土地的村民参与,以集体经济与村民股份制实施抱团抵御市场风险,把合作社做成了与超市接轨的第一车间,让农民在公司就业的同时还有自己土地经营的股权。施甸县姚关镇的山邑社区是有名的沼泽地,过去当地人经常说,种植沼泽地上10亩田,不如在家闲一年。但近几年,以村民委员会为龙头的合作社以产业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鸭湖沼泽地发展荷塘产业,实现了一拖12业的产业链开发:水上的荷花、荷叶、莲子产品引领旅游观光收入,水下莲藕和水中养殖鱼虾以及水芋、水芹、茭瓜、青苔、海菜、茨菰的水体经济循环体,水体经济的开发不仅让农民在沼泽地里赚到了意想不到的钱,水生蔬菜的开发还带旺了农家乐的发展。今年,姚关镇山邑社区的合作社开发水体经济成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1000亩沼泽地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目前,合作社已正式申请到农产品开发公司的荷叶茶以及水产品开发的商标权,土地变“股份”、村民变“员工”的梦想得以实现。

  上世纪90年代,施甸县就被农业部作为农业开发的试点县,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开发的农产品外销一路火爆,先后有10户合作社转变为农产品经营公司。旧城乡一直以来坚持把发展甘蔗作为主导产业,2010年以来,该乡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主导拿出1万亩土地开发反季蔬菜,产品一上市就成了南菜北运的宠儿。省财政厅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向旧城倾斜,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推进后,农民种田实现地下生地龙(滴灌)、空中现彩虹(喷灌)的工厂化作业。

  此外,施甸县的制糖产业、食用菌产业、生猪产业、茶产业以及生物产业的农产品开发都主动把土地作为农民的原始股进行运作,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各农产业公司已让10万农民持股权做“员工”。(完)(通讯员 杨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