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校园足球“双冠王”炼成记
华昌小学已获得无数足球教学荣誉。
神勇扑救的小守门员。
每个人少年时,总得给自己一个热血的梦,比如说——足球。
张云不知道,他现在每天训练的学生里,未来会不会踢出个“范志毅”“黄海东”,能不能启发出个张琳芃。他能确定的是,每周4天的课余训练,学校的足球场常常满员,一个个小小的身躯里总是迸发出无限的能量——一切源于热爱。
他所供职的华昌小学,位于永昌小区内,与很多学校比起来,这里实在太小。仅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其中7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学校,在今年的省市足球联赛中,打败传统强校,获得了云南省和昆明市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小学组男足“双冠王”。
伤痛挡不住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
张云在整理训练器材。
上午10点的体育课,学校足球队的小球员们上场了。
面对记者的镜头,孩子们好奇、羞涩。他们身高参差不齐,体型也胖瘦不一,但哨声一响,积极跑位、配合默契,那阵势、那身形,一点也不输成年球员。
每周4天的课外训练,张云从未有硬性要求,只要喜欢足球的孩子都可以来。但这并没有导致松散和无序,每天自觉参加训练的孩子,常年保持在80名左右,而且不少孩子从入学开始,一直坚持了好多年。作为教练,他真切地看到足球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胆小、懦弱、娇惯,偶尔还会不团结,这是现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会有的,但参加球队之后,变得坚毅勇敢,更有担当了。”从读华昌小学,徐韩就加入了足球队。张云记得这个当时连老师问话都不太敢回答的孩子,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越来越有信心。现在他上6年级,已经是校足球队队长,品德和学习都是表率,代表学校接受媒体采访也落落大方。
说到校园足球,校长廖静姝特别骄傲。骄傲的并不是“双冠”的荣誉,因为自从组建学生足球队以来,华昌小学已经拿过54个奖杯奖牌。“通过足球,从孩子们身上释放出的勇敢、团结和坚持,才是我们最看重的。”
孩子们足球的梦想就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女生也爱踢足球。
去年夏天,云南省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小学组男足决赛,华昌小学和来自丽江的球队争夺冠军宝座。无论是从体型还是身体素质,对方都有明显优势。距离比赛结束仅有10分钟,华昌小学依旧0:2落后。正当所有观众都以为胜负已定,场上的孩子们一起喊起了“华昌,加油!”更加卯足了劲儿地拼抢。奇迹发生了,华昌小学在10分钟内连进3球,以3:2逆转,全场沸腾。
“不拼搏到最后一分钟,绝不放弃。孩子们给了我们太多感动。”张云说。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其中对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做出了全面阐述。2015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校园足球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9月,《昆明市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从小学到中学,足球已经成为必修课,校园足球的开展方兴未艾。
校园足球究竟要怎么开展,目的是什么?廖静姝说,并不是仅仅把足球作为一个竞技项目,而是可以成为媒介和载体,就是要将足球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华昌小学在全省首创足球韵律操。
教练张云真切地看到足球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在华昌小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六彩金球”集球册。红橙黄绿蓝紫,六种不同颜色的足球贴纸,分别对应着健康、礼仪、奉献、环保、文明以及学习六个方面,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表现良好,就能获得一枚足球贴纸的奖励,集齐不同颜色30个球,便可获得“召唤”金球的机会。“对于孩子们来说,足球不止是一项比赛、一个活动,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与行为习惯也息息相关。” 廖静姝说。
每天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是8岁的三年级学生毛馨冉最喜欢的事情。她是球队里唯一的女生,位置是中场,她说对足球的热爱,并不是男生才有,相对于运动本身,她更喜欢球队比赛和训练时的勇敢和拼搏。
站在学校的足球场边上,小章同学还对三周前的那场球赛念念不忘。“第一次在昆明近距离看国足比赛很过瘾,只可惜打成了平手,如果我长大了也能去踢国际比赛就好了。”
在学校里,和他一样有足球梦的孩子,还有很多。
昆明日报记者赵伟/图 姚丹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