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为国际次区域合作与中国西南沿边开放建言献策

29.10.2018  19:36

  10月2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8):国际次区域合作与中国西南沿边开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市举行主旨演讲。来自中国、孟加拉国、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加强国际次区域合作与扩大中国西南沿边开放”主题作了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为促进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中国西南沿边开放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编审李大龙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李国强作题为“深化国际次区域合作,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的书面演讲。李国强指出,中国与周边地区、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合作发展迅速,作为本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经济合作机制之一,澜湄合作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实践。多年以来,澜湄经济合作机制始终秉承加强成员国之间经济联系,提高次区域竞争力,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各方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向各国次区域展现美好前景。 

  泰国国际研究院中泰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塔那唐·素拉实重点谈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以及对泰国4.0战略的影响”。他认为,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发展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联合,契合度高,尤其是泰国东部经济运行与中国经济圈的联系尤为紧密,这样的国际机制为泰国提供了更多渠道去寻求更密切的经济合作。

  云南大学校长、教授林文勋演讲的题目是“当前国际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意义和发展方向”。他指出,当前世界局势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次区域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深耕全面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深化澜湄合作,探索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有利于映照更具合理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当前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一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区域合作是前沿;二是要构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三是要主动发展对接方式,推动次区域发展进程;四是要倡议建立中国、印度、东盟增长三角,打造南南合作新典范。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包思勤交流的题目是“海赤乔”国际次区域合作前景展望。他认为,“海赤乔”国际次区域合作可行的原因包括地缘区位优势明显、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经济互补性较强。关于“海赤乔”国际次区域合作框架目标和重点领域,包思勤建议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合作,搭建多元合作的平台,增强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生态保护的合作水平,不断加强政策沟通。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本查·春表示,GMS合作机制对我们区域内六个国家保持互联互通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和经济一体化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要认识到GMS合作项目的重要性,才能够为各个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和柬埔寨之间有良好的关系,也是我们能够建立高级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希望澜湄合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能够让柬埔寨在投资和经济发展方面受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勇强调,深化澜湄合作,核心是通,关键是共。他进一步指出,深化澜湄合作,首先要共同描绘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蓝图,第二要共同提升澜湄合作机制化水平,第三要共同培育澜湄意识,第四要共同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第五要共同打造一批释放性的项目,第六要共同实施互联互通建设、产能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文交流、非传统安全、可持续减贫合作、绿色澜湄、能力建设八大工程。 

  缅甸旦巴迪帕研究所所长钦佐温认为,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要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注重民心相通,更好帮助两国公民实现通关便利化、出入境便利化。最近缅甸也推行了一些落地签政策,更好地欢迎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发展。

  图/代丽 文/念鹏帆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