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蓝蓝做客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 谈“不分裂的诗人与诗歌”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王诗贻 “诗歌,是通过文字这种特殊表达和内在的节奏引起读者的想象力重视,并达到最大感受认同的能力。”中国诗人蓝蓝于9月22日做客第二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为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带来一场题为《不分裂的诗人与诗歌》的讲座。
讲座现场,留着短发梨花卷的蓝蓝显得大气干练,配一件黑色上衣和长裙,看起来随和却又不失庄重。诗人蓝蓝从“什么是诗歌”“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人与诗歌不分裂”等方面综合做了分析和讲解,一个多小时生动有趣、精彩凝练的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14岁就开始写诗的蓝蓝说,诗歌要求经验的完整性和感受的完整性,这是因为构成诗歌的方式,有一个绝对重要的元素——“隐喻”。“隐喻”是诗歌特别重要的一个方法,决定了一个诗人在感知、想象与创造力中,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短暂而深入接触后的诗歌,获得的生命力就越强,例如自己印象深刻的一首诗,形容一位即将上战场的女兵的美丽,“当你走上大街,就像太阳飘过天空,牵动了所有的向日葵”,隐喻在这样的抒情诗里就特别有力量。
此外,蓝蓝认为,诗歌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给你惊喜。而“诗歌是否要有效的介入社会、现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非议。对于诗人来说,所有的技艺都要符合诗歌的特质,诗人与诗歌两者应保持高度一致,互相忠实于对方,如果不一致,那就是分裂,“你必须要接受自己诗歌的检验,这就是不分裂的诗歌与诗人。”
“自己写的东西,要身体力行地去做。”“诗歌的品质是诚实。” 诗人蓝蓝1个多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回答了听众关于“诗人与诗歌分裂”的相关提问。而问及写的诗多与自然相关时,诗人蓝蓝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童年时期在农村、海边长大,自己备受大自然的宠爱,培育了诗歌敏感性,长大后自己也经常到山里去走,与山里的居民交流,热爱大自然,即使在最悲伤的时候,大自然也是永痕的。对于诗歌的创作,蓝蓝对学生提出了多阅读、学习,多看大师作品的建议。
新闻助读
第二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有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安妮·沃尔德曼、“后纽约派”诗人罗恩·帕吉特、旅华美籍诗人徐贞敏,智利作家拉蒙·迪亚兹,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中国诗人海男、蓝蓝、鲁若迪基,作家张庆国,翻译家孙新堂等文坛名流出席。文学节将持续一周时间,从昆明到建水,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堪称一场文学的盛宴。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