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援,让彼此的心更加靠近
在厄瓜多尔地震灾区国际救援中,云南省红十字会救援队员以专业的水平,敬业的态度,圆满完成各项救援任务——
国际救援,让彼此的心更加靠近
“这次救援首次实施了‘硬件+软件’‘物资+技术+服务’的国际救援新模式,使援助物资效益倍增,云南队员在实战中积累了经验。”日前,圆满完成厄瓜多尔地震灾区国际救援任务的4名云南省红十字会救援队员顺利返回昆明。谈感想、说收获、提建议,队员们的述说,让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克服重重困难,发挥专业救援优势开展国际救援的点点滴滴跃然眼前。
救援:云南队员担大梁
当地时间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
灾情牵动人心!受中国政府委派,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赶赴厄瓜多尔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北京时间4月27日零时30分,救援队从北京乘机出发,经过近30小时的飞行后抵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稍作休整后就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在这支由8人组成的救援队中,有4人来自云南省红十字系统,他们是云南省红十字会赈济部副部长番林、云南省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杨海龙、楚雄州红十字会段继华、德宏州红十字会李松亮。其他4名队员则分别来自中国红十字总会及宁夏及青岛红十字会。
“为什么救援队一半队员抽调的是云南省红十字会救援队员?”面对记者的这一疑问,番林解释:“这体现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对云南紅会的肯定和信任,云南是地震灾害多发地区,云南省红十字会救援队在历次救灾中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且无论是人员培训、救援装备,还是实战锻炼,都走在了全国红会前列。同时,云南红十字会救援队参与过玉树、芦山等国内救援,菲律宾、尼泊尔等国际救援,有能力胜任国际救援任务。”
克难:国际救援显高效
湿热高温,余震不断,停电停水,时差颠倒,语言不通,蚊虫叮咬,高强度工作……努力克服种种不适,救援队员与相关方面加强沟通配合,以最快速度投入到了救援中。
在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和当地志愿者、军队、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片中国政府援助的帐篷,在厄瓜多尔受灾地的安置点竖起,住进帐篷的人们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据介绍,此次赴厄瓜多尔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是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距离最远的一次跨国救援,往返行程近4万公里。救援中,队员们全程参与了安置点的场地选址、需求评估、规划设计、实地勘测、培训指导、帐篷搭建,还开展了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其救援工作展现了中国救援的专业性,还覆盖了厄瓜多尔受灾最严重的埃斯梅拉达斯省和马纳维省,将中国政府的援助和中国人民的爱心传递到了灾区的各个角落。16天里,救援队共协助当地建设安置点12个,执行发放并搭建帐篷1447顶,折叠床2894张,培训312名军方士兵和地方工作者。
付出:收获友谊获得赞誉
救援任务虽然辛苦,但队员们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地政府、军方、民众的尊重和赞誉。
在各安置点,人们只要看到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队员,远远就竖起了大姆指;孩子们则成了队员的“小尾巴”,一直尾随着喊“China! China!”;负责SanVicente安置点建设的厄瓜多尔工兵部队负责人还向并肩奋战的救援队赠送了一面厄瓜多尔国旗,并将自己的臂章取下来送给救援队员留作纪念;在救援队员在厄瓜多尔首都机场办理乘机返回手续时,机场工作人员集体鼓掌向队员致敬。
他们的友好,让救援队员们感到温暖,虽然语言不通,但爱和微笑已让彼此的心靠近。
厄瓜多尔政界人士对救援队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中国政府对厄瓜多尔的援助,中国的救援到达及时,而且救援人员十分专业,这对灾后重建和恢复非常有帮助。”
“这次救援已经结束,但对云南省红十字系统派出的4名队员来说,实战不仅是对救援队日常训练的一次检验,同时也让队员在参与中对救援队标准化建设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番林表示,将以南亚、东南亚国家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为模拟背景,制定2016年云南救援队演练培训方案,积累跨国救援经验。
云南队员李松亮指导当地救灾志愿者搭建维护帐篷
灾后卫生防疫也是救援队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