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能合作”有望成为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0.2016  13:05

  中新网普洱10月19日电(保旭 王祎)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朱立19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南半岛的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国际产能的合作是推动下一阶段澜湄合作和东盟各国间合作的重点。

  “‘一带一路’计划的提出,全面构建了中国由内至外、由海到陆的全面开放体系,也为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朱立称,无论互联互通的海陆航体系建设,还是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合作经验的相似,东盟各国间都已具备良好合作基础,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可进一步强化各国的优势,增进国家间的互利互补。

  在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国际产能合作”被屡次提及。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即通过投资建厂,建设生产线、基础设施等方式,将产业整体对外输出。在这一基础上,朱立认为,产能合作也是将资本、技术、管理、资源等各方面进行整合,使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朱立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跨境贸易总额每年以数十倍的递进速度增长,但产能合作不只是资金的往来,而是系统的合作。

  一直以来东盟各国间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但经济的往来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朱立解释,虽然互通频繁,但各国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单一且单方面的企业层面,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长期合作不能停留在单方面的输出,更应结合各方的差异,建立系统的产业价值链,促进相互融合,真正实现共赢。

  对于如何推进产能合作的措施,朱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互利、互补、协同”的原则下促成合作。

  他说,拥有完善方法的国家及地区应帮助其它地区发展有优势的产业,并建立系统的产业价值链,形成区域生产网络结构。之后,在合作中交换各地优势产业及资源,各地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朱立表示,“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加速各个合作平台的建设,确定需要合作的关键产业,之后,予以资金的支持以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使国际间的产能合作推动东盟各国经济的长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