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中他把国旗插上边境线“泥腿子外交官”毕世华的3.6万公里巡边路
毕世华组织村民修路
毕世华和界碑有深厚感情
说真的,害怕。但必须有人去插国旗,这个时候是国家需要我,我感到很自豪,即使真的出了意外也决不后悔。”——毕世华
“我从小生活在边境,守好了边界,就是守好了自己的家。” 说这话的是基层彝族党员毕世华,2007年至2012年担任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07年4月至今被镇康县外事办聘为界务管理员,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感动临沧年度人物、优秀界务员等荣誉。
枪林弹雨一面旗
临沧市镇康县红岩村,7个自然村中有5个村民小组与缅甸山水相连。
117号至121号界桩,6.7公里,毕世华是这一段的界务管理员。
2009年8月8日,缅甸国内发生军事冲突,大量边民涌入镇康境内。毕世华是这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界务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红岩村村民在毕世华的带领下,创造了奇迹,在境外边民滞留的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例人员死亡,没有发生过一起人畜传染病,甚至没有出过任何刑事和治安案件。
在境外边民返回的时候,许多人都前来和毕世华辞谢,邀请他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走一走,他们要用最好的酒招待“毕界桩”。
2009年8月27日,“轰、轰!”境外传来两声巨响,正在巡逻的毕世华迅速带领工作组,赶到界桩间界线不显眼地段安插5面国旗,进一步明晰了国境线,保证了我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在119号界桩,枪炮声正密,毕世华只身一人把五星红旗插在边境线上。
当时121号界碑那边的山头正是境外交战的主战场之一,要在这个地方插国旗随时都有被流弹击中的可能,大家都劝毕世华别在这里插旗了。毕世华坚持把国旗绑在树尖上。当他从树上下来时,被树枝划伤肚皮,鲜血直流。
边境线上一座碑
“泥腿子外交官”,当地群众这样称呼毕世华。熟知他的人更是亲切地称他为“活界桩”。
毕世华的老家红岩村刷布厂组和缅甸核桃林寨子地处边境一线,两国村寨山水相连,人们世代和睦相处。
1994年,在119号界桩附近,境内红岩村刷布厂的李老二和境外周老王两家发生了过耕状况。毕世华给双方反复做工作。最终,双方以原划定国境线为界各让出9米,并种上了核桃树。如今大部分核桃树挂果,这也成为两国边民和睦相处的有力见证。
在边境村寨,一提起毕世华,两边的边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办事,我们放心。”
今年1月3日,毕世华随同军地联合调查组前往镇康边界核查,行至118(2)号界桩中国境内15米处时,突然一声巨响,毕世华触雷被炸倒在地,左小腿被当场炸没,右腿严重受伤。
受伤后,毕世华最大愿望就是和下一批界务员多交流,把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界务工作经验传给他们。
毕世华巡边护边的9年间,在中缅边境行走了近2000次,平均每两天1次,共行走3.6万公里的路程……
脱贫攻坚一标杆
虽距县城仅3公里,但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喀斯特地貌的红岩村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是红岩村贫困的症结所在,也是毕世华的心病。
毕世华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在海拔1200米以下种甘蔗,1200米至1400米之间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套种模式,1600米至1900米之间种核桃,套种烤烟。如今,红岩村逐渐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从2009年至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近7000元。
现任村委会主任杨文刚于去年当选,他于4年前进入村委会任武装干事。“我是毕支书培养起来的。”杨文刚说。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毕世华是这样说的。
“2010年,毕支书曾说过,‘过去我们去其他的地方参观学习别人的发展经验,5年后要让别人来学习我们的发展经验’,从2012年开始,已经陆续有人来参观我们红岩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杨文刚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谢进 文 通讯员 罗金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