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难点获重大突破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企改革进展和国有资产管理成为重要议题。之后,国务院新闻办专门召开国务院政策吹风会,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央企利润两位数增长
根据国资委数据,今年1至10月,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利润总额22828.4亿元,同比增长23.7%。这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2086.9亿元,同比增长18.1%。两项重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创近5年来的同期最好水平。
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表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国有企业社会贡献不断加大,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作用充分显现。
1至10月,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1.8万亿元,同比增长3.6%,政策性减费让利超过1200亿元,结队帮扶了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双创”平台带动社会就业600万人,国产大型客机等一批重大工程取得突破。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日前撰文指出,“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
国企境外资产严监管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向来是国资管理的重点。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企在改革创新、淘汰落后产能、重组整合、压缩管理层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一些国企也存在内控机制不健全、部分经营投资项目风险较大等问题,会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这其中,境外资产的监督管理尤其关键。王文斌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强调要加强对国企“走出去”的统筹协调和监管,不能让走出国门的企业成为“脱缰的野马”,不能让国企海外经营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严防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中的资产流失。
十八大以来,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就先后对67家中央企业的793个境外项目开展了监督和检查,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6个,检查涉及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55万亿元,涉及的合同额有4900多亿元。
北京科技大学企业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何维达向本报记者分析,近两年,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确是大势所趋。但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时存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亏损严重,甚至谋私利的情况,这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在到了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的时刻,监管的真实有效性十分必要。
混改试点正有序推进
当前,国企混改进入第三批次,下一步进展也备受关注。据王文斌介绍,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已经确定,含中央企业子企业10家,地方国有企业21家,重点领域混改试点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在前两批试点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开展了一次大规模调研,对试点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一个就涉及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降杠杆”问题。
王文斌说,中央企业这几年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资产负债率总体可控。国资委采取了“五控”措施,即控行业标准,设定不同的行业负债率警戒线;控财务杠杆,保证资金流安全;控投资规模;控风险业务,对融资性贸易、金融衍生品高风险业务进行调控;控财务风险等。“近年来,中央企业没有发生重大的财务风险。”王文斌说。
在何维达看来,混改和“降杠杆”的推进,都将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混改来说,这将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扩大融资规模,进入的民营资本也有望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有所推动;而“降杠杆”则在于把控风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下一步还要提升国企管理水平;推进国企在落实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中发挥领军作用,发挥国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记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