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团”乱象折射香港旅游业自治失败

23.10.2015  11:39

  ■ 观察家

  香港政府在2013年声称即将于2015年成立旅游业监管局,以取代以行业自律为主的旅游业议会。然而2015年即将过去,监管局仍然是“只闻楼梯响”。

  近日,黑龙江游客随旅行团参加港澳游时,发生争执而惨遭围攻,魂断香港,事件轰动全国。

  首先,容我以一个香港人的个人身份为这位游客致以哀悼,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从新闻事实来看,当事人苗先生参加的应该是“购物团”。从团友来自不同省份来看,这很可能是所谓的“拼团”,就是由深圳的不正规代理商(艇户)收集零星客人后转交给深圳方面旅行社,再通过深圳旅行社同一集团旗下的香港接待旅行社安排港澳旅游及购物行程,而这些购物点商户也大都是集团成员,基本上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近年来,这类散客拼团的消费力走低,而且旅客中也有“旅霸”反过来敲旅行社的竹杠,因此,旅行社方面就会加入“无间道团友”,数团齐发。平时由“无间道团友”当托鼓动消费,万一旅客发难,除本团外,附近其他团的同伙也会一起出动,压制“滋事分子”。如果旅客维权意识强,懂得报警,旅行社反而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支付代理商人头费,从而压缩成本。

  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旅行团是香港旅游市场的主流吗?答案既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有香港旅游业者估计,过九成的内地访港的旅行团采用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的模式。虽然国家在2013年出台《旅游法》明文禁止零团费,可是内地部分不良旅行社采用两套合约的方式运作,审核时用的是团费几千元的合约,交给香港地接社的合约则是零团费乃至负团费,从而规避了《旅游法》的限制。

  说不是,是因为绝大多数访港旅客都是自由行,以今年黄金周为例,只有不到10%的大陆游客参加旅行团抵港。但是,就是这不到10%的旅行团,其踩钢丝般的经营手法屡屡引发不满。

  从2006年某青海旅行团因为拒绝购物而被遗弃街头的事件开始,类似事件都会牵动香港市民的情绪和传媒的追访,香港立法会对此也高调跟进,要求政府提交改善建议以根治乱象。在立法会网站上,2006年11月的文件《打击与“零团费”内地访港团有关的市场不良行为》公布时引发的社会大讨论还历历在目。

  然而,这一切,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并不能说香港政府对此毫无反应。香港政府自称通过多方面的措施,例如海关巡查、修订法例、旅游业议会实施退款保证、记分制、导游指引、宣传计划等,加强对旅客的保障。然而,这些自2006年已经引入的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购物团的问题?

  此次出事的是蒂亚集团旗下的珠宝店,这个集团的老板在台湾时因为旗下的店铺经营手法有问题,而被台湾的观光局列入黑名单。而在香港经营手法如出一辙的店铺却逍遥法外。

  香港政府在2013年声称即将于2015年成立旅游业监管局,以取代以行业自律为主的旅游业议会。然而,2015年即将过去,监管局仍然是“只闻楼梯响”。至于代表旅游业界声音的立法会功能组别议员,其选出的方式就是旅游业公司互相投票推举产生,代表的是业内老板们的利益。

  作为一个香港人,希望香港政府从根源上治理旅游业的乱象。相应地,内地对于有此类业务的旅游机构,也应加强监管和处罚。这样才对得起苗先生无辜洒在香港街头的鲜血。

  □许知行(香港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