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齐驱 昆明经济的效益之道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作出如下分析: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在这个大背景下,昆明如何奋力开创新局面?
今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对于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
谋局者先谋势。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相关精神时,对昆明市面临的形势作了研判,并提出:昆明和全省一样,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要求,又要从全市经济总量不大、物质基础还不牢靠的实际出发,保持又好又快、能快则快、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同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下,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正是昆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之道。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
——昆明经济升级版的双轮驱动
“产业是发展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这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对产业发展秉持的根本认识。全市坚持工业打头阵、产业为核心、投资为拉动、园区为载体,深入实施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打响了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去年,全市面临经济增长大幅回落、六大支柱产业持续低迷、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减产面大等困境,面对这些挑战,昆明市及时出台了12条提振实体经济的举措,集中开工113个重点项目,成立6个调研督查组和经济运行问题专项领导小组,定期会办推进重点项目,狠抓经济运行调度和生产要素保障,狠抓项目投资和企业产出,狠抓发展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的态势下,昆明市顶住了下行压力,稳定了经济增长,主要指标趋稳向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3.5∶52.5。
仅以工业经济为例,就可以看出,全市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迈出了新步伐。
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昆明市工业稳增长实现省、市、县“三床被子”叠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33.12亿元,增长7%,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市工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四项主要指标,年均分别增长11.3%、10.6%、9.7%和7%。这位负责人分析说,昆明市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结构性减速和温和式增长的“新常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的总基调、主旋律。
去年,全市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占比中突破了50%。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初步形成;新增总部企业23户、楼宇面积220万平方米;马来亚银行、渣打银行在昆设立分行……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涌现的亮点。
以楼宇经济为例,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昆明新增总部企业113户,新增商务楼宇面积784.62万平方米。五华区的顺城双塔写字楼,入驻了78家企业,一年的纳税总额近2亿元。除了顺城双塔写字楼,五华区“亿元楼宇”的楼宇还有护国大厦、柏联广场等8座。2013年,这9栋“亿元楼”为五华区贡献了约21亿元的税收,成为该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主城其他各区也争相发展楼宇经济,比如西山区已建成楼宇45幢,这些崛起的高楼为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精品商贸、特色餐饮等都市经济业态发展提供承载。今后,楼宇总部经济全面激活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也将成为昆明市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亮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坚持稳中求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决胜率先全面小康,是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篇大文章。
工业是经济的脊梁,在产业调整升级的今天,信息化则是工业化的“翅膀”。近10年,我国一直在倡导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也是昆明工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实际上,两化融合在昆明已有硕果。2011年,昆明市正式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2012年,昆明市入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在昆明,无论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还是食品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都逐渐加快,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也已进入普及阶段。最近两年,3D打印技术在全球制造业中掀起波澜,而昆明在这方面毫不示弱,由中船重工昆明705所自主研发的实用型3D打印系统系列产品已成功推出。近期,昆明冠生园这个老字号企业将启用昆明第一条生产食品的10万级无菌生产车间,昆明冠生园董事长许国平告诉记者,今后,这条生产线生产月饼时可以达到“手术的洁净度”。
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还和工业化一起,成为驱动昆明经济发展的“双轮”。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居民共奔小康的必然之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昆明集大城市、大农村为一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今年是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显示,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互相借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近几年,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去年,全市农转城6.2万人,城镇化率达69%,建成美丽乡村80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宜居农房建设2.76万户,贫困人口减少6.8万人。
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的背后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去年,全市蔬菜、花卉、畜牧、烤烟等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增长,蔬菜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产值达42.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6元,增长12.1%。
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3月4日,市委2015年1号文件出台,这份《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关键举措,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引擎,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意见》中描绘了一条“集约、高效、多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其中,对如何做精做优都市型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了明确: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蔬菜、花卉、畜牧、烤烟、林果、生物资源六大特色产业;加快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放宽林下资源经营,建成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做强做优林产品加工业和观赏苗木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依托昆明区位优势,继续打造特色蔬菜、花卉、食用菌、生猪等大型农产品集散市场;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通过促进农业融合发展,形成富民与强市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一头连着投资,另一头连着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意见》也提出,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接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和区域性国际粮食物流枢纽。”
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带动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信息化则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起着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四化”齐推进,昆明的经济社会将步入结构更加合理、步伐更为稳健的发展之路。(记者 马雪荣)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