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齐驱 昆明经济的效益之道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作出如下分析: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在这个大背景下,昆明如何奋力开创新局面?
今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对于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上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
谋局者先谋势。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相关精神时,对昆明市面临的形势作了研判,并提出:昆明和全省一样,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要求,又要从全市经济总量不大、物质基础还不牢靠的实际出发,保持又好又快、能快则快、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同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下,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正是昆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之道。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
——昆明经济升级版的双轮驱动
“产业是发展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这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对产业发展秉持的根本认识。全市坚持工业打头阵、产业为核心、投资为拉动、园区为载体,深入实施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打响了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去年,全市面临经济增长大幅回落、六大支柱产业持续低迷、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减产面大等困境,面对这些挑战,昆明市及时出台了12条提振实体经济的举措,集中开工113个重点项目,成立6个调研督查组和经济运行问题专项领导小组,定期会办推进重点项目,狠抓经济运行调度和生产要素保障,狠抓项目投资和企业产出,狠抓发展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的态势下,昆明市顶住了下行压力,稳定了经济增长,主要指标趋稳向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3.5∶52.5。
仅以工业经济为例,就可以看出,全市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迈出了新步伐。
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昆明市工业稳增长实现省、市、县“三床被子”叠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33.12亿元,增长7%,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市工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四项主要指标,年均分别增长11.3%、10.6%、9.7%和7%。这位负责人分析说,昆明市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结构性减速和温和式增长的“新常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的总基调、主旋律。
去年,全市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占比中突破了50%。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初步形成;新增总部企业23户、楼宇面积220万平方米;马来亚银行、渣打银行在昆设立分行……这些都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涌现的亮点。
以楼宇经济为例,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昆明新增总部企业113户,新增商务楼宇面积784.62万平方米。五华区的顺城双塔写字楼,入驻了78家企业,一年的纳税总额近2亿元。除了顺城双塔写字楼,五华区“亿元楼宇”的楼宇还有护国大厦、柏联广场等8座。2013年,这9栋“亿元楼”为五华区贡献了约21亿元的税收,成为该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主城其他各区也争相发展楼宇经济,比如西山区已建成楼宇45幢,这些崛起的高楼为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精品商贸、特色餐饮等都市经济业态发展提供承载。今后,楼宇总部经济全面激活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也将成为昆明市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亮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坚持稳中求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决胜率先全面小康,是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篇大文章。
工业是经济的脊梁,在产业调整升级的今天,信息化则是工业化的“翅膀”。近10年,我国一直在倡导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也是昆明工业发展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