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大家谈走进淅川:一渠碧水北上责任重于泰山

14.07.2015  13:43

    核心提示

  世纪工程艰巨浩大,惠及当代造福子孙。南水北调关系国计民生,保持青山绿水,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渠首人民的责任担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迁安移民,淅川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既要保生态、保水质,又要保发展、保民生,这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淅川来说,确实是一道难解的题。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淅川人先行先试,逐步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的新路子。这种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思路,对推动全省其他地区加快转型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期“大家谈”,我们走进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淅川县,聊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话题。

发言人王新会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鹏淅川县县长

徐虎淅川县副县长

侯太升 福森药业常务副总裁

闫虎成源科生物董事长

     1

    一渠清水使命担当像呵护自己生命一样呵护丹江水

    监测人员:刚才大家从短片中看到的,是我们水质采样人员在丹江口水库宽水面下20米左右取水的画面。经检测人员分析,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长期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以上。

    赵鹏(淅川县县长):二类水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端起来能直接饮用。我们这个地方是淅川县陶岔村,也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核心水源区,相当于家里自来水的水龙头。水是生命之源,丹江口水库是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爱护好水、保护好水,是我们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也是我们的特殊使命、第一选择。

    王新会(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咱们脚下的这块土地非常特殊,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工程。南阳、淅川人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了半个多世纪,做出了杰出贡献。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移民搬迁地,南阳市也是中线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怎么样保护好生态,怎么样实现绿色发展,是南阳市的一份使命担当,这个责任义不容辞。

    李进群(渠首工程见证者):1970年施工的时候,出了事故,我的右臂被切断了,当时也就一二十岁。45年过去了,渠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陶岔工程小,只是为了灌溉。南水北调大坝开工以后,变化更是大,原来水位最高157米,现在170米,水位相差很大。如今我的右臂没了,干不了重活,就干点义务工。说实话,生在渠首,长在渠首,我爱这条江,要用一生来守护它,把垃圾捡好,把环保搞好,看好花草树木,把清水送到北京,让北京人民喝到咱们渠首的水。

    刘爱江(护水队员):从小在丹江长大,喝惯了丹江水,听惯了丹江的浪涛,摸鱼捉虾都是我的强项。后来我家搬到了社旗,但心里一直空荡荡的。2013年6月,得知淅川要成立千人护水队,我立即赶回来报名参加。现在,我的工作有四个程序:第一项是清理斜坡和地面上的杂物,大到树枝小到烟头、瓜子皮;第二项是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包括杂草、枯叶、河水沫等;第三项是为了防止大家乱抛弃垃圾,进行拉网式的捡拾;第四项是守在河边,禁止观光行人往河面上投放漂浮物,也向行人宣传保护丹江水的重要性。做这些工作,要在河堤上爬高爬低,很危险,但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保护好这一渠清水。

编辑:范皛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