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春城结出平安硕果
来源: 昆明日报
昆明市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殷殷嘱托,立足省会城市“首位度”,打造试点创建“新高地”,在力争试点创建工作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带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不断推进昆明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努力争当全省社会治理的排头兵。
2020年“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应急能力A级城市,2021年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2022年“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善治春城结出“平安硕果”。三年来,昆明市社会治理工作争创国家级、省级荣誉91项。
聚合力
发动善治昆明“新引擎”
昆明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充分发挥各方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彰显党委领导作用。昆明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治理”的组织体系,构建起全市“一盘棋”的市域社会治理整体工作格局。打造“春城先锋”志愿服务、“红色物业”等一批基层治理品牌,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让党旗始终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高高飘扬。
履行政府职能职责。近年来,昆明市项目化组织实施一批涉及纠纷化解、社区治理、公共安全、治安防控等领域的社会治理项目,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各项举措有支撑、有落实。
发挥群团组织功能。昆明市聚焦治理所需、发挥群团所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全国首创“两书”维权,扎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全国率先成立“全公益普惠、全链条服务、全资源整合”的团属公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创新建立妇女儿童维权“一站式”关爱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建设。
调动社会协同力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在共建、活力在共治、目标在共享。昆明市在试点创建工作实践中,积极适应社会结构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新趋势,建立15个县级、123个乡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社工站,每个城市社区培育孵化社会组织10个以上,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元共治。
激发公众参与活力。昆明市打造“协商在基层·春城面对面”“阳光议事厅”等一批品牌,让居民由治理的“旁观者”变为自治的“参与者”;选聘2.4万余名“楼栋长”、3.2万余名“十户长”,确保社会动员精准到户。
强基础
筑牢善治昆明“硬底盘”
昆明市坚持“全周期防控”,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突出风险隐患和重大矛盾纠纷防控在市域、化解在基层,杜绝外溢扩散,让市域成为重大风险的“终结地”。
坚决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昆明市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推进“四大工程”,深入实施“九个专项行动”,筑牢维护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
坚决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昆明市全面构建治安防控“六大体系”,在全国首推“情指勤督舆”勤务机制改革。2020年至2022年,全市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刑事立案数逐年同比下降7.1%、13.3%、14.12%,“两抢”警情“零接报”天数分别达225天、293天、339天。
坚决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全力做好安保维稳工作,确保庆祝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COP15等重要节点安全稳定。
坚决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昆明市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全领域、全地域、全时段监测预警。全市连续7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坚决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昆明市深入开展“清朗”“净网”等10余个专项整治行动。2020年以来,全市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连续保持立案数、损失数同比下降,破案数、抓获数同比上升的“两降两升”良好态势。
增动力
跑出善治昆明“加速度”
试点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政治引领聚合力。昆明市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组建自带流量的“红色之声”正能量网红青年宣讲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优良党风促进市域政治清明、正气充盈。
法治保障增定力。昆明市紧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和短板,用好市域立法权,制定实施昆明市《物业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843个,布设法律服务机器人1937台,三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事项65万余件。
德治教化强内力。昆明市建成春城劳模工匠馆,打造昆明好人馆和昆明网上好人馆,开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弘扬崇尚英雄、敬重模范、学习先进的社会风尚;探索推行“红黑名单制”,让德治教化融入风土民情,并在基层开花结果。
自治强基添活力。昆明市在试点创建工作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需求作为第一标准,聚焦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居住条件、整治治安乱点等九大类群众需求办好“民生小实事”,真正做到“治理过程群众参与、治理成效群众评判、治理成果人民共享”。目前,全市所有的村(社区)已落实群众自治组织议事协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全市已培育、打造100个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
智治支撑优动力。昆明市构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市域治理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完成昆明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广“刷脸办事、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平台,打造“平安昆明”“我爱昆明”“网格昆明”等社会治理微信公众号,推进各行业智慧化应用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重创新
激发善治昆明“新动能”
昆明市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围绕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突出问题解决等方面扎实开展创建,着力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2021年4月,昆明市与新华社联合发布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报告,在全国率先提出46项社会治理指标、21项县域社会治理指标——昆明市把创新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招,运用大数据方法计算市域以及县域指标的社会治理指数得分,研判昆明市域社会治理总体水平和各县(市)区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基础。
在试点创建工作实践中,昆明市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作用,推进综治、信访、矛调、网格“四中心”融合,构建“一张屏指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扁平化、系统化、精细化治理模式;建立市、县、乡、村、综治网格五级闭环分类处置机制,推动“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按照乡镇(街道)“九个不发生”、村(社区)“七无一下降”、小区“五零”、单位“八零”标准开展平安创建,积小安为大安。
昆明市推陈出新、破浪前行,驶向“善治”彼岸。
昆明市推行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改革,有效破解“有病难医治、吸毒难收戒”的难题,昆明禁毒工作成效在全省连年保持“七个第一”;创新组建评审专家库和第三方机构数据库,推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真评真用;建立“5+N”法律评析工作机制,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创新建立突出矛盾风险化解稳控处置“3+N”工作机制,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金融、“两拖欠”等领域突出问题。
三年来,昆明市守正创新、边治边建,积极探索具有昆明特点、彰显边疆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市域治理“昆明路径”。全市已创建1110个全国、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级命名2596个示范创建单位。昆明市域社会治理有33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记者唐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