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鹏观察)记得住乡愁?云南还有五大挑战!

26.01.2015  03:06

    编者按:又到云南“两会”时间。今年的云南“两会”有什么新特点、新亮点、新看点?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蕴藏着怎样的关切与共识?新的一年云南将有怎样的布局和安排?这些都是网民及各方面读者关心的内容。为了更好满足读者的关心关切,新华网云南频道特别商请新华社云南分社资深记者、经济采访部主任吉哲鹏,在云南“两会”期间每天为读者奉上“哲鹏观察”报道。

    新华网云南频道1月25日电(记者 吉哲鹏)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期间,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这已在云南传为佳话。尽管祖籍不在云南,但“我心安处是故乡”,习总书记的话让记者心里也甜丝丝的。如何记得住乡愁?在24日开幕的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协主席罗正富作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也提到组织对云南历史文化名镇(村)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有关意见建议。

    但要记得住乡愁,云南还面临五大挑战。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体量庞大形态丰富,历史人文积淀厚重,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建筑类型风格迥异,地理分布较为广泛,是云南村镇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独特魅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基础。

    云南省政协的调研报告显示,从数量上看,云南现有名镇(村)61个;从地域上看,主要在滇西和滇南形成密集的群落,在其他区域则呈现散点状;从沿革发展看,大多与建制、驿站设置和资源开发相关;从民族特点看,以汉族为主体的镇(村)所占比重较大,其他少数民族镇(村)数量偏少;从建筑类型看,现有干栏式、井干式、土掌房、合院式4大类44种。

    在加快云南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优秀历史风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双赢,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总的来说,习总书记的话对云南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让人记得住乡愁,把乡愁传承给后人,云南对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一是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好干。部分基层领导对名镇(村)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目光,片面强调短期经济利益,出现建设性破坏现象;对保护利用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孤立、片面、静态的理解保护,使资源创造价值无法体现;少数基层职能部门缺乏责任意识,把经营权、管理权交给企业而缺乏监管,导致格局风貌造成破坏。

    二是体制不顺畅,找不到管事的人。保护工作中存在住建、文化、旅游、国土等部门多头管理和职责交叉情况,造成协调机制不畅和管理脱节现象,部分责任主体虚化。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普遍存在人才缺乏问题,尤其在基层文物部门出现了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窘状。一些地方无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管能力弱,建筑风格不协调,乱搭乱建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重申报、轻规划”,要牌子要资金却不跟进。一些地方“重发展、轻保护”,虽编制了保护规划,少数地方“乱规划、难作为”,多数地方对《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缺乏深入理解和切实掌握,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同时一些地方缺乏具体管理措施,基层工作人员对建设项目审核不严,监管不力,甚至“以罚代拆”和“以罚代管”,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损失。

    四是受商业利益驱使的过度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天敌。云南省大理市双廊镇双廊村过去是一个洱海边乏人问津的小渔村,近几年来,不少外来投资者看中当地旅游发展潜力,向村民租赁宅基地大兴土木,一大批未经规划的客栈、餐馆、酒吧出现在这个传统村落中,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导致私搭乱建、侵占用地、违规排污等问题层出不穷。

    五是一些地方对名镇(村)的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谋划和准确定位。君不见,丽江火了,很多地方就把名镇古村的街道也起名“四方街”;酒吧热了,各地又纷纷引入酒吧,雷同相似的低端旅游产品充斥大街小巷,这不仅没有擦亮名镇(村)这块牌子,更是毁牌丢名声的损招昏招。

    当前,各地必须盘点好家底,一边死守保护防线,一边面对经济发展需求,平衡好名村古镇保护与村民利益、旅游开发发展之间的关系,别让古村保护的防线节节败退,别让乡愁无处寄托。在习总书记的寄语下,更要牢牢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针对存在问题毫不护短,坚持“分类保护、分类开发、重点扶持”原则,推进保护利用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