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所举办“马克思伦理学”专题讲座
2016年7月29日,哲学所会议室举行“哲学经典与现代阐释”系列学术活动之“马克思伦理学”专题讲座。张兆民博士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伦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做了详细分析。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是无力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道德批判并不能消灭剥削和异化现象。但,这并不能得出马克思拒绝道德的结论。他对道德否定只能被理解为对自由主义所提出的道德观念的拒斥。马克思伦理的逻辑起点是工人反对剥削的集体主义的奋斗。他认为,工人的奋斗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的局限性,自由、平等和博爱是虚假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超越自由主义道德概念局限性的团结一致的德性。重新理解马克思伦理学的理论形态,对于深化马克思伦理学革命及其历史地位的理解,对于破解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兆民在讲座上发言
首先,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决不是先验主体关于道德原则的某“ 想法” ,而是现实中人的特定生存方式, 是人在现实中的“ 活法” 。按照这样的理解, 伦理学不应追问什么样的主体内心状态是道德的和幸福的,是作为善良意志的动机, 还是对功利后果的关注,而应追问什么样的人类生存方式是道德的与幸福的———即真正合乎人性的, 何种社会制度安排可以保证这种合乎人性的生存方式,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际内容之一。
其次,马克思更为注重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揭示市民社会所蕴含的伦理危机,强调对于主导市民社会的商品形式及其所导致的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道德局限性的哲学思辨无法真正触及和解决市民社会的伦理危机,只有从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基础即其生产生活方式出发,从分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的现实形态———“资本”出发,才能真正从内部瓦解现代道德的存在论基础。这时,马克思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也从早期的人道主义批判过渡到后期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资本逻辑及其所构筑起来的资本剥削的经济-伦理体系的批判和瓦解。
第三,马克思伦理学对伦理学形而上学模式的颠覆,对现代道德的批判和超越,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类伦理生活方式的崭新谋划,这种谋划的具体理论形态凝聚于共产主义思想中。共产主义思想的伦理共同体意蕴无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还是晚期文本中都得到了鲜明的阐发。在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真实还原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原貌,这就是:共产主义思想所表征的是一种伦理共同体的预设,它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最高理论形态,是对人类崭新文明形态及其伦理生活样式的总体谋划。
(文/图:张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