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中有哪些陷阱?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15.03.2016  10:47

在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徘徊在3%左右时,一款理财产品收益高达12%,你是买还是不买?住房按揭贷款签空白合同,安全吗?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保障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信息安全权。

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消费中,有哪些消费陷阱?它们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消费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一:

储蓄性理财 存单却变保单

今年1月份,朱阿姨一笔20万元的国债到期。于是到银行办理相关的手续。在办理完后,银行客户经理告知,银行现在有一款与存款类似的储蓄型理财产品,3年期收益高达4.95%。与此同时,客户经理拿出了一张宣传单给朱阿姨,上面写着“保证年化收益率3.7%~4.95%,一次投入长期收益,满3年后就可以取得利息。”宣传单上并没有银行的名称,也没有银行Logo,理财经理还反复承诺,这就是一款储蓄型理财产品,跟存款一样,是银行跟大企业合作的产品,因此利息高。现在,这款产品只有5000万元的额度,需要就尽快买,否则就没有了。朱阿姨也发现,就在她犹豫的20多分钟里,的确是有很多人办理。因此,朱阿姨直接购买了该产品。

结果,回家之后,朱阿姨跟儿子一说,儿子让朱阿姨拿出来合同一看,储蓄性理财产品居然是一款保险产品。这也把朱阿姨吓了一跳,随后在儿子的陪同下退了这一保险产品。

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多家银行注意到,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利率持续下滑,只要客户寻求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经理就会推荐保险产品,部分银行的理财经理会用“储蓄性理财产品”、“每年存一万”、“支取”、“本息”和“利息”等混淆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的表述和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云南保监局也开出了唯一一张银行罚单,处罚原因为“在未取得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与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虽然一些保险公司也在推出一些弱化保险功能的分红险和投资性的保险产品,但是其分红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应对自己购买的产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如果期望获得高收益,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如果不能承担高风险,则应该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产品。

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咏表示,在这个事情中,银行理财经理侵害了朱阿姨的知情权。根据《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风险,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欺诈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等。

李咏提醒,金融消费者需要了解清楚自己购买的是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和购买;其次,在签订合同时,应特别注意合同主体及各方的权责,最后,若在重大误解或欺诈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应及时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维权,包括但不限于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案例二:

办按揭 签空白合同不安全

最近任小姐遇到了一件“堵心”的事情。春节前,任小姐看中了一套房子,打算买下来。于是,任小姐向一国有商业银行申请了住房按揭贷款。

银行客户经理在接收了任小姐资料的几天之后告知,任小姐的信用记录很好,会给予首付20%,贷款利率8.5折的优惠。随后,客户经理拿出了一大叠贷款合同资料,直接让任小姐在每个乙方处签字和按手印。

我完全没有时间看,也不知道自己签了一些什么。”任小姐说,当时翻了一下,都是空白的格式合同。随后的两个星期之后,任小姐被告知,8.5折贷款利率优惠申请不下来,只能给9折优惠,贷款已经批下来,下周开始还款。

这让任小姐有些生气,明明说好的折扣也没有了,就直接被告知要多还贷款。

业内人士也表示,现在,部分客户经理会为了完成任务和争抢业务而开“空头支票”,口头承诺一些折扣以吸引消费者。

因此,任小姐与银行之间签订的合同,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依法成立有效。

云南一城律师事务所律师易蜀提醒,金融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时,一定不要因为材料多,就盲目地签署空白合同。金融消费者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在签署合同时,金融消费者如果发现合同上的利率一栏却是空白,贷款者一定要让其写下相同内容的书面承诺,并加盖银行公章。在这一情况不能做到时,金融消费者也可采取录音等形式保留证据,一旦出现实际执行利率与承诺有别,可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注意仔细阅读并理解自己签署的所有文件,并就不清楚部分有权要求对方解释,在交易过程中,注意证据的保留,若认为存在侵权行为时,应及时主动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记者马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