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咋脱贫 看云南凤庆安石村种坚果种核桃

12.10.2016  18:15

 
  开篇语

  选择退耕还林并非选择清贫。云南省94%的土地都为山区,森林更与居住在山里的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个山区农村,不乏通过退耕还林致富的村子。例如凤庆县的安石村,通过种植核桃树和茶树,村民们不仅改善了村庄生态,更摆脱了贫困。在镇康县的田坝村,通过种植澳洲坚果,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让国界另一边的胞波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只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个个例子就是最生动的证明。

  镇康田坝村:种下坚果种下希望

  站在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的山坡上远眺,大山顶部及中部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而山坡的下半部分,依然种植着大片的树林。两片林地的差别,只是树木的疏与密,分布规则与否。

  改变

  全村人均增收2121元

  但在几年前,景象却并非如此。在山坡的下半部分,种满了成片的甘蔗,雨季总会出现规模不等的滑坡与泥石流灾情。转机从2005年开始,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榆秀当时租用了田坝村以及周边村庄6741亩山地种起了澳洲坚果,并在镇康设立了加工厂、种苗培育基地。

  据介绍,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与新南威尔士的亚热带雨林,营养和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而且这种树的丰产期可以到70年以上,能够养活三四代人。

  但从没见过澳洲坚果的村民们开始时非常谨慎,多数人并不愿种植。曾在云澳达的果园里管养过果树的村民王习宁却不一样,他带头种了400亩坚果。2010年,云澳达在镇康种植的澳洲坚果大面积开花结果,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陈榆秀顺势提出,只要村民愿意种,她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并制定出每公斤8元的保护价,而收购价更是随行就市。这些,渐渐点燃了村民的种植热情,原先无人问津的果苗,在南伞成了抢手货。

  目前,全村种植坚果面积29300亩,挂果面积达5000亩,产量160吨,产值达480万元。仅坚果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达21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而镇康全县澳洲坚果面积达30万亩,山区农民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希望

  为缅甸胞波传授致富经

  种植规模的扩大,自然也需要大量人员帮助管护果树。因此,王习宁不仅吸纳周边农户到他的庄园里工作,更接纳国境线对面的缅甸胞波前来打工。

  23岁的海滨(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缅甸果敢麻栗寨人,自2009年进入中国以来,便长期在王习宁的庄园管护澳洲坚果。在这里工作,庄园为其提供免费的食宿,每月工资1500元。因此,每年他都能攒下一万多元带回家,而他的收入已经是在果敢时的三四倍。

  为此,海滨顺利地在果敢娶了媳妇。今年春节后,他将怀有身孕的媳妇也一同带来王习宁的庄园生活。他负责管护澳洲坚果,媳妇则负责采摘茶叶。最终,他的孩子也是在中国出生。

  王习宁介绍,种植澳洲坚果这几年,已累计有500多位缅甸人到自己的庄园打工。在这期间,他也对来自缅甸的胞波进行了种植技术的培训。在看到中国一侧种植的澳洲坚果能够增收致富后,不少人也带着种苗回到缅甸,自发种植澳洲坚果。

  很多缅甸一侧的胞波也和王习宁商量,待将来果实成熟后,请他联系商家前去收购。据他了解,在国境线对面的缅甸边民已种植了约一万亩的澳洲坚果。

  凤庆安石村:泥石流村14年的蜕变

  “我确实要感谢曾经帮我开动脑子的干部,没有他们的帮助,家里是不会像现在这样好过的。”凤庆县安石村村民李银感慨到。回顾退耕还林的这14年,安石村已经从一个地多树少、泥石流频发的贫困村,转变成为满眼翠绿、遍地茶树、果树的富裕农村。

艰难

种一山坡,收一土锅

从李银家的大门走出来,让人有种置身于森林公园之感。他家门前就是一大片茶园,众多高大苍翠的核桃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茶园各处。而整个村落,更是置身于各种茶树、果蔬、绿化树种的环绕之中。但在十多年前,村庄则是另一幅面貌。

村里的大部分土地在海拔较高、气候冷凉的山上,当时粮食产量很低。大部分村民基本靠天吃饭,种一年粮仅够吃半年。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时,往往是“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局面。而村里为开垦土地,山上的树木大多被砍倒。

直到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给安石村带来了重大机遇。县林、农部门和乡镇干部都认为,只有借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安石村才有出路。因此,安石村两委决定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开展调整产业结构助推脱贫。

退耕短期内无种植收入是农户担心的问题。为此,安石村两委充分论证,全村退耕还林全部采用“核桃+茶叶”高效复合模式。该模式为种植核桃10株,种植茶叶1333株,茶叶种植3年后可投产,核桃种植10年后可投产。同时,按照国家政策,退耕还林的农户所种植的树木种苗均由国家无偿提供,并且还有维持数年的粮食及资金补助。这就解决了村民退耕后短期内无种植收入的问题。

成效

年收入从786元涨到12000元

李银有7亩土地退耕还林,种植了茶叶和核桃。第一年国家按每亩土地补助400公斤粮食的标准对他进行了补偿,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他又按照村里引进的茶叶公司的要求,不给茶树打农药。为了给茶树驱虫,放置在茶林间的诱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也由县级林、农部门提供。自此,绿色健康的新鲜茶叶采摘后,每公斤的收购价格要比原来高出两到三倍。

他说:“原来种玉米,一年只能收7000多市斤,3角一斤卖出去也只有2100元。现在套种茶叶和核桃,家里有9万元的毛收入,而买化肥和米的钱也只是几千元。”2012年,他用15万元的积蓄,建盖了自己的小楼。

此外,种植经济林木也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如今,林地只用李银和老伴照管,他的子女纷纷进城务工。而同村的其他人,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绿化树种。

2015年,安石村经济总收入4890万元,种植核桃、茶叶、水果的收入占了76.8%。村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是2002年退耕前786元的15倍。从2002年至今,让2568人脱贫。如今的安石村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落后,经济来源单一、靠耕种粮食维持生活的贫穷落后状况。而相比十余年前,村庄如今很少再出现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因此村民李银才说出了文章开头的话。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程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