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御赐”青方臭豆腐要申遗

20.10.2014  12:39

发酵中的豆腐长出了毛茸茸的菌丝

闻着臭,吃着香,千丝万缕,毛茸茸的,就像丝绵被。经过5至7日的娇柔缠绵后,这些如果冻般的方块终于穿上丝绵“外衣”,诞下能给嘴巴以浓稠爽滑快感的果实。康熙帝对此赐名“青方臭豆腐”。随着城市的变迁,得此美名的呈贡七步场臭豆腐制作者却减少了300多户。目前,七步场社区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证,加强保护臭豆腐制作。

传说

从皇宫到市井创富七步场

相传,呈贡臭豆腐始于清康熙年间,最早由呈贡县七步场村的王忠发明。康熙帝品尝后,对其美味甚是赞赏,列为“御膳坊”小菜之一,并赐名“青方臭豆腐”。凭借优良的传统工艺及良好的市场需求,七步场居民世世代代都以做豆腐为生。最为鼎盛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360余户居民中,近300户都以做臭豆腐为副业。昆明及周边地区的农贸市场几乎都有七步场的臭豆腐出售,给七步场居民带来丰厚收益。

现实

豆腐作坊少了河道变清了

七步场社区居委会副书记邬雨洋说,呈贡新区建设发展后,由于七步场村地处新城规划中心地段,为支持新城建设,保护环境,整治滇池流域水资源,七步场居民做出让步,做豆腐的居民一下就减少了300多户。放弃了传统的豆腐加工业、养殖业后,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小沟里的流水渐渐变清了,流向滇池的大河水也变得清澈见底了。现在,七步场社区已申报了七步场臭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证。呈贡区也考虑建盖臭豆腐博物馆,届时,李玉莲家中传下的石磨很有可能被拿去展出。

从扁担挑到汽车送 臭豆腐工艺未改变

豆腐西施”的故事

上世纪,李玉莲的婆婆就在磨豆腐,那时用毛驴拉石磨,磨好的豆腐由公公用扁担挑到新册坐火车带去昆明卖,卖完回来,还顺带挑些阴沟泥来种庄稼。后来就用单车驮着卖,发展到她这代,已买了面包车,往返昆明老城方便多了。

工艺

从清洗到保温如养娇小姐

做臭豆腐必须选用上好大豆,李玉莲从选料开始就极为上心,她曾对比过天南海北的大豆原料:黑龙江一带的大豆品质较好;安徽大豆易让臭豆腐变色,但做水豆腐又是最好的;河南大豆做的豆腐味道会苦涩……

选好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讲究才开始。去皮筛好的豆瓣,要提前浸泡,磨成浆糊后煮沸,用卤水点制后切割、发酵后即可出箱上市。发酵好的臭豆腐,色泽呈乳黄色,被霉秧覆盖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霉臭味儿。

20多年间,除运输工具变化外,磨豆腐的设备也发生了变化:石磨变成了电磨,煮豆腐的灶具变成了蒸汽锅炉,就连发酵用的垫草也变成了竹签,更耐用。但整套工艺中,由于点卤、发酵等一些关键环节只能手工操作,产量受到限定,李玉莲这样的能手每天也只能产出1000多块臭豆腐。

温度不对就会感冒,颜色就会变灰黑,做臭豆腐就像养娇小姐一样,开窗通风和小太阳炙烤得随机应变。各种灶具、竹签如果洗不干净,豆腐一翻身就脏了。”李玉莲说,臭豆腐的制作很精细,每个细节都得细心,要不做出的豆腐就不合格,无法出售。

困境

从凌晨到夜间收益不如打工

每天凌晨4点起床后,李玉莲就开始磨豆腐,烧锅炉……早点喝豆浆,就连家中常吃的豆腐皮也是产自豆浆头层。早上6点,老公和儿子开始装车臭豆腐,准备送货到昆明的餐馆和食堂。虽然菜市场一块臭豆腐卖2块钱,但这并不代表李玉莲每天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们搞批发,每天刨去油钱只剩200多点,全家人一月6000多块,还要弄到晚上11点多,还不如打工的,一个人一月就有3000左右。”如今,20余年的起早贪黑,58岁的李玉莲已出现关节痛,打算适时退出制作。

社区里另一制作者李宝每天都在菜市出售臭豆腐。居民反映,购买须在早8点前去,晚了就没了。有人藉此给李玉莲支招:开专卖店或摆个摊,提高收益。但李玉莲却说,家中没有人手,就连儿子都去送货,每天还要兼顾接送娃娃。

李玉莲曾打算雇人打工,她则当个流程总监,引入现代化管理,但工钱开到3000元都没人愿来。“现在的人吃不得苦,没办法了。我在昆明老城买了套房子,已经为日后考虑好了。

春城晚报 记者 张勇 文 刘普礼 摄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