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02.02.2016  19:57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数百项重要改革成果。央广网于近期策划推出《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专栏,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理论表述及形势论断,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习近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有关活动后,到琼海、三亚等地深入渔港、特色农业产业园、国际邮轮港考察调研。习近平十分关心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每到一地都要同当地干部共商生态环境保护大计。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专家点评】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

    公共产品包括涉及全体国民或大多数国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如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吴必虎博士认为,生态环境中清洁的大气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洁的淡水每个人都需要饮用,不受污染的土壤更是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

    吴必虎博士称,由于空气、水体、土壤质量的保持与维护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在保护它们不受污染的时候,可能会与某些小集体的经济发展产生冲突,从而发生公地悲剧现象。小集体往往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认为总体生态环境是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当大家都这样以邻为壑地发展时,其最终结果就是整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冲击甚至完全破坏。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以人类自身公共产品为发展代价的模式存在着严重危机,发展是硬道理,但要更有道理的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把握,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国策调整:收紧工业用地,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快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调整城镇化的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崇高目标。相信在这一思想引导下,配合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会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当然,要彻底根治雾霾、水质、土壤污染等严峻问题,可能还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要为长期奋斗做好思想准备。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