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闯出生态新路

17.07.2015  18:31

人人播撒绿色爱,处处享受环境美。”在施甸县姚关镇兰精实业有限公司门外,一条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格外显眼。

近年来,姚关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已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特色旅游小镇。为了使古镇的天更蓝、水更绿,姚关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建设中,出台了《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注重垃圾及污水的源头防控,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初步建成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有效维护了全镇环境卫生和村容整洁。

垃圾不落地 热解来处理

每天天刚蒙蒙亮,当大部分人仍在梦乡的时候,姚关镇蒜园村小水塘农村垃圾热解厂的保洁员杨加福就开着垃圾车沿蒜园开始挨家挨户收取垃圾,然后把垃圾运到热解厂。

日前,当记者来到垃圾处理厂时,杨加福正在分拣垃圾。他一边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装入袋子,一边将可燃固体垃圾装入特制的垃圾桶,然后娴熟地将垃圾桶固定在输送轨道上。只见他一按按钮,垃圾桶缓缓上升,垃圾慢慢倒进了垃圾热分解室内。

同行的姚关镇镇长李力告诉记者,以前垃圾处理主要是运到垃圾填埋场,但这样处理会有许多弊端,许多垃圾不容易腐烂,同时有害物质会逐渐渗透出来,通过水流传播到附近或者地下水中去,污染土壤和水质,同时滋生病菌,产生恶臭。

为了避免生活垃圾填埋所存在的缺陷,姚关镇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蒜园村新建了标准化垃圾热解处理厂一座,占地2.52亩,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设备价款及安装费65万元,土建50万元,变压器及线路5万元,日处理垃圾4吨左右。热解处理场涉及山邑、蒜园两个社区及富阳村的生活垃圾,共2800户9800人。

在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的同时,姚关镇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清运和管理模式,提出“垃圾不落地,出门就上车”的理念,采用“户集——村运处理——乡镇统筹”的模式,即:农户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首次进行集中,以村为单位统一运输到垃圾热解厂,镇负责调度资源,统筹规划。同时聘两名工人,其中1名为垃圾收运人员,负责收运山邑、蒜园、富阳三个村的生活垃圾;1名为管理人员,负责分拣垃圾、热解机操作等。山邑、蒜园、富阳三个村的生活垃圾代运费由村级代收,收费标准为每户每年20元;其它村垃圾堆放点的垃圾清运费用由镇村两级负责。

李力指着垃圾热解处理设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垃圾热解厂所选用的垃圾热解处理机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热解充分、排放达标。主机分为一燃室、二燃室、水沐处理器和电子除尘装置四个部分。热解原理是:将垃圾倒入垃圾热分解室内,用可燃物引火启动。引燃时由于火焰离子化作用产生正离子和电子,同时释电材料释放电子,离散的电子在磁场和热能的激烈作用下进行加速不规则运动,引起激烈相互撞击诱发电晕,并与连接的有机物质发生链式电晕热等离子体反应。在各气流调节阀开启的条件下,腔体内有机物垃圾热解过程中产生吸氧现象,空气经过空气磁化器转变成含负离子的磁化空气进入垃圾热解分解室内并产生紊流,使链式电晕热等离子体反应扩散开,加速有机物垃圾的热分解。

杨加福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到晚上8点,他开着垃圾运输车挨村收集垃圾。特别是节假日,当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他还要加班加点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能够换来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再苦再累也值。

记者在山邑村采访时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垃圾袋。“听到垃圾车播放的音乐声,就知道收垃圾的车子来了,群众就会在门口等候,自觉地把垃圾袋摆到车上。” 挂钩山邑村的姚关镇干部张为美说。

污水进管网 生物来净化

来到摆马,村中建有一个1000余方的大水池,一座水泥桥将池中亭子与水池两边连接在一起,池中的睡莲静静地躺在绿色的大“”上。挂钩摆马村的姚关镇党委副书记杨宏晶介绍,这就是姚关镇农村综合环境整治项目的污水处理池之一,摆马村上中下三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流入污水管网,经鹅卵石和砂石两次过滤流入池子,再经睡莲生物净化后作为下游的烤烟等农作物灌溉用水。

睡莲根能吸收水中的铅、苯酚等有毒物质,还能过滤水中的微生物,是难得的水体净化植物材料。”杨宏晶说,姚关镇共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2个,分别是投资96.94万元的大乌邑村干沟自然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投资105.90万元的摆马村摆马自然村环境整治项目。

站在亭下,一阵微风吹来,碧绿的池水泛起阵阵涟漪。“要是没有杨副书记的介绍,还以为这是一个观景池。”同行的《云岭先锋》杂志社记者李清华说。

据了解,今年姚关镇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意识,并扩大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范围,计划投资350万元在河尾新建日处理8吨垃圾的热解场一座,覆盖大乌邑、杨美寨、摆马、河尾、瓦窑村等其它村,投资700万元继续实施姚关、富阳、山邑、摆马、陡坡、蒜园、大乌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刘自明 李活顺 郭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