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古筝二十课》出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突出
依苏婉娜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任骥远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民族声乐亦走向了世界。学习民族器乐的热潮在全国不断高涨,民族器乐作品大量涌现,演奏技术不断发展,这就对民族器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近日,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古筝、琵琶专职教师依苏婉娜老师编著出版了《少儿古筝二十课》一书,这是一部集趣味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青少年启蒙古筝教材。
培养兴趣最重要
“对于年龄偏小的少儿儿童来说,现在很多教材普遍枯燥,看着孩子高高兴兴得来,却因为觉得太难而放弃,我觉得很惋惜”。谈到创作此书的初衷,依苏婉娜表示想让孩子能轻松地接受和学习古筝这个传统乐器。
依苏婉娜指出,现在,在全社会古筝热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学生热衷于古筝考级,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通过高级别考试,普遍存在忽视基础训练、艺术表现力缺乏等问题。“有的老师教得很快,孩子只学了两三年就考到了级。古筝是一种优秀的传统乐器,如果从孩子五六岁开始,按照考级教程要求一级一级、扎扎实实地学下去,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反之,‘跃进式’学习,对孩子的后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依苏婉娜说,比起学习古筝技巧,培养兴趣爱好更加重要,在古筝学习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考级更重要。为此针对低年龄琴童入门教学中存在得诸多难点和误区,依苏婉娜结合自己古筝教学实践,创作了《少儿古筝二十课》。
早在2000年,依苏婉娜便开始设想创作一本古筝教材,为了将设想变成现实,依苏婉娜利用10余年的时间进行校外器乐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的积累。除此之外,为了编撰此书,依苏婉娜曾多次赴上海、北京交流学习。她利用休息时间,前往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多地,参考当地诗唱教材,向全国著名古筝艺术家学习请教指法、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汲取了创作灵感。最终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于2014年完成了这本古筝学习教材的撰写,并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不断完善,《古筝二十课》已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
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
该书内容翔实,它结合少儿的性格及心理特点,将学习古筝演奏与学习音乐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得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古筝演奏技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演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书分为二十个章节,包括兴趣培养、入门、基础训练、技巧训练、自我表现五个部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该教本从感知音乐的角度入手,选编了多首音乐素质训练内容,其中有音乐基本节奏、节律、音形技法、琴坛故事、诗词欣赏等,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训练角度丰富了古筝的表现手法,是一部让孩子们学好古筝的好教材,也是古筝启蒙教师及辅导员的好帮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是趣味性十足。一方面加强技法训练,在书中设置了多个以乐理知识为主的节拍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配合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孩子的音乐事业,提高学习兴趣,选编了百余首中外优秀的民谣、儿歌、诗词欣赏,合理地缓解了初期学习练习的枯燥,让学生学音乐从听和玩开始,让他们在最简单的音乐语汇中体验音乐的乐趣。除此之外,书中还选编了古筝练习口诀、练习常识、古筝与诗词、琴坛故事,把诗词改编为古筝小曲目,设置古筝弹唱,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音乐之美、文学之美。
少儿古筝二十课
汲取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题材筝曲在现代筝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为丰富筝乐艺术,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依苏婉娜表示,“现在云南用的很多古筝教材主要是针对全国的,书里很少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为此,依苏婉娜立足云南,在这次教材编写中专门改编了具有云南文化特色的乐曲供学生练习,其中有云南汉族花灯元素的《猜调》、《螃蟹调》,佤族民歌元素的《月亮升起来》,傣族民歌元素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此外,作为傣族人的依苏婉娜结合自己家乡和彝族的音乐元素多年来创作了《澜沧江畔》、《孔雀》、《石林的夜》、《少年宫的早晨》等多首古筝乐曲,这些作品也将收录入本书。“云南有如此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我生活在云南,应该把古筝这件汉族传统乐器和少数民族音乐的调式结合起来。”依苏婉娜表示,将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如何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课题。
名片
依苏婉娜
依苏婉娜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习琴,13岁考入云南省文艺学校,先习琵琶后习古筝,得到全面系统的弹拨乐专业训练,师从于夏文政、张艺昆、张树德、黄梅,并得到过王范地、邱霁老师的指导,先后从事歌舞团古筝、琵琶演奏员工作,1999年来到昆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要负责古筝教学工作。现为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员,云南省音协古筝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社会艺术考级评审委员会高级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