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坏似乎只在一夜之间 滇池治理17年终见希望
去年,滇池终于通过了国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滇池治理就可以放松。相反,通过国考,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滇池水质为例,到目前为止,水质依然是劣V类,在通过国考,而且污染不加重不反弹的情况下,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水质才能真正好转;通过国考,仅仅只是意味着入滇河道的排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的运转情况,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要让滇池真正变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变坏
似乎只在一夜之间
1月2日,周六,和每个周末一样,海埂大坝上满是人:年轻的夫妻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孩子;情侣们坐在长凳上边吃零食边笑闹着;红嘴鸥的加入,让这里比平时又热闹了不少;摄影师们拿着鸥粮“喔喔……”呼唤着,希望能抓拍到人鸥互动的精彩一瞬;几个外地游客呼朋邀伴:“快来这拍……”
滇池,似乎一直是昆明人周末的主角,即使是在半个世纪前。回想起当年,滇池一直是60后箫寒心中的一道美景——当年,每到周末去海埂,是10岁的他和小伙伴们唯一的目标。向大人要5分车票钱,从云纺门口坐公交车到海埂。一下车,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在沙滩上奔跑着冲向滇池——他们心中的大海,一口气游到标杆再游回来。在渔民船上,饿了就用滇池水煮铜锅鲜鱼焖饭,活蹦乱跳的鱼儿直接从水里捞。清悠悠的水,很容易发现白鱼,进锅一煮,那叫一个鲜!那些时光,构成了箫寒最快乐的童年。
“但滇池变坏,真像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箫寒回忆说,工作后,周末能去滇池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上世纪80年代还游过几次泳,到了90年代,就不能下水了。”有一次,他挤出一天时间骑单车带上家人去海埂玩,远远地才看见滇池边上的杨柳,就被扑面而来的臭气熏倒。踏上曾经熟悉的沙滩,眼前绿浪翻滚,泡沫拥挤,还漂着许多塑料盒之类的垃圾……这番景象,让他此后多年,都不敢再往滇池靠近一步。
2009年,箫寒和曾教他画画的老师说起滇池变化,两人都十分感慨,重新沿着当年滇池写生的路线,走了一遍——从海埂跨过草海大坝,沿高海路来到白鱼口和海口,沿途停车观察。“我们发现,滇池其实并非全是一潭绿水。在北岸水很绿,这或许是因为风向问题,而往西岸走,水逐渐变清。”希望的小火苗在他心中燃起,他找了几个矿泉水瓶,分别从北岸的海埂、西岸的观音山和海口打了3瓶水样发到了网上。这3瓶颜色从绿逐步变清的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论坛里对滇池治理的关注度非常高,不过大家的讨论中一直有种悲观情绪,觉得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和力气治理,都打水漂了。”
治理
17年终于看到希望
事实上,从1998年开始,滇池治理就已起步。但直至2014年,滇池的水质仍没有明显好转。
网络上,箫寒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关注滇池水质的朋友。“我们从内心里希望滇池一天天变清。”在观察水质的过程中,每当发现水质有所好转,箫寒就会喜滋滋地把自己的“成果”发到网上,大家共同为滇池治理加油鼓气;发现有人违规丢垃圾或是建房,同样在网上曝光。曝光-相关部门关注-处理、曝光-相关部门关注-处理……这样的互动,是箫寒继续观水的动力。
而政府每推出一项滇池治理措施,箫寒都会关注。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完善和落实河(段)长负责制、“河道三包”责任制……在箫寒看来,滇池水质的好转,除了各项治理措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个重要因素。
2013年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滇池补水9.73亿立方米。2015年5月起,昆明市又实施了牛栏江-草海补水工程,同样是通过盘龙江,牛栏江来水每天有86万立方米进入草海进行补水。日前,已对滇池草海完成了两个完整的水体置换调度,正在开展第三轮。按前两个调度周期情况计算,大约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换,预计一年可实施5次水体置换,理论上4个完整的调度周期即可将草海水全部置换一遍。
而说到滇池水质的变化,草海除藻工黄师傅也深有体会——2011年,黄师傅从泸西来到昆明,上了滇池除藻船,一直干到了现在。“2011年6月我们下水时,有的地方积了厚达6厘米的蓝藻,随着风向在湖内游走。”黄师傅说,他们就跟着风向走,蓝藻吹到哪,他们就打捞到哪,每天早上7点干到晚上8点,平均一天清除蓝藻10吨。风一吹,腥臭的气味熏得他们眼睛都睁不开。旁边的山东人张先生接话说:“现在再来看,水好多了,空气也好。”黄师傅连声称是:“我们的活明显轻松多了。”他用竿子在水里一捞:“你看,特别是现在气温下降,几乎都没有藻了。”
在盘龙江入湖口,一位老人弯腰捧起一捧水说:“多少年了,终于看到盘龙江流进滇池的水这样清澈,如果像这样淌下去,滇池水还是有希望变清的。”
重生
根本在于上下合力
一直关注滇池水质的网友benmy曾在网帖中感叹:“滇池什么时候能够重生?牛栏江补水来了,滇池变清有望,但这能一劳永逸吗?”滇池通过2014国考之后,人们更想问的是:我们离滇池水变清,究竟还有多远?
根据规划水质目标:到202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好转,外海水质达到Ⅳ类地表水标准,滇池草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到203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力争达到功能区要求,即外海水质力争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滇池草海水质达到Ⅳ类地表水标准。
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入湖河道整治、雨污分流工程、人工湿地截污治污、牛栏江补水工程以及“河长制”的有力保障,长治才能获得长效。“但治理、保护滇池,肯定不只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老百姓的事。我们的行动也会影响到它是变好还是变坏。”箫寒说。
不过,似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周末的海埂大坝上,沿途垃圾不断,环卫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仍堵不住路上不断新添的垃圾。靠近岸边的水面,漂浮着不少喂鸥人抛出的面包,被外省游客误认是红嘴鸥的毛。绝大多数云南人都是关心滇池水质、希望它能变好的,但有多少人会将这种关心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或许,箫寒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我们沿湖看到有人乱丢垃圾,很气愤,但仔细想一想,自己也会有随手丢垃圾的问题。那以后自己就得注意,出门在外产生的垃圾都自己带走。”(春城晚报 记者杨茜)
相关新闻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