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事业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生活充满“小确幸”

23.12.2016  01:12

 “重视社会建设,补齐民生短板,事关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陈豪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目标任务催人奋进,民生情怀温暖人心。

  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连日来,出席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纷纷围绕有关民生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百姓的小日子,就是政府的大民生。”代表们认为,云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通过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前进步伐,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解决后顾之忧 促进优质发展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上,而这些都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位于中缅边境沿线,是布朗族、哈尼族聚居地,出席会议的代表岩坎哨就来自这里。岩坎哨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村民每人都能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每个村民都有20万元的大病医疗保险,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岩坎哨高兴地说,对困难村民的帮扶也收效明显。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有6万元建房扶持资金,还有6万元的无息贷款。结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扶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更是增强了脱贫的后劲,村里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已有15户脱贫。有一户叫土座的贫困户,家里共4口人,今年仅蜂蜜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多元,加上养猪、养鸡的收入,家庭总收入达到了3万多块,实现了脱贫。

   教育提质惠民 承载云南未来

  加快社会事业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重点在创新。

  来自职业教育战线的赵家玉代表说,报告提出“创新职业教育”,这对弥补云南省人才短板非常重要。

  她表示,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中国的产品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而职业技能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提升云南乃至中国制造的水平。“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赵家玉还认为,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对工匠的尊重。“应当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技术工人薪酬制度、畅通升职渠道,要让技术工人从工作当中获得幸福感,觉得很自豪,有奔头。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机会。

  在列席会议的盛军看来,教育既是现实民生问题,更承载着云南的未来。

  他表示,根据报告要求,云南农业大学将继续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为发展云南现代农业,尤其是实现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

   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铺就“健康云南”之路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指出了方向。

  侯新华代表认为,医疗卫生事业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以惠及更多百姓。

  他介绍说,楚雄州提出,在未来五年,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补齐卫生计生人才和服务能力短板、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短板和社会办医短板。医药卫生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由医疗卫生的“小处方”向社会治理的“大处方”转变、由卫生事业单一发展向健康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同时在工作重心上实现将城市医院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到基层的转变。

  王翠岗代表对报告涉及的中医药的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医药是民族瑰宝,植根民间,来自百姓,简便、廉价、实用、有效。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和产业发展。

  他总结说,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有五个重要特点与优势。一是独特的卫生资源,要发展好;二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要利用好;三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要挖掘好与继承好,实现创新性发展;四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要让中医走出国门;五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要维护好,永续利用。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