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发展壁垒 昆明工业园区迎新一轮优化整顿
时间计划表:自4月启动,通过自检自查、优化提升、考核督查等6个阶段的工作,到7月份,对园区清理整顿优化提升工作进行考核督查。
清理范围:从国家级园区到市级园区
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国家级需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省级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市级园区达到40亿元/平方公里……
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一直是昆明工业园区发展的“短板”。
4月18日,昆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祭出重器——启动实施《园区清理整顿优化提升意见》和《关于清理整顿优化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两份文件,以破除园区遍地开花、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等一系列“成长危机”。
更重要的是,此次行动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计划表:自4月启动,通过自检自查、优化提升、考核督查等6个阶段的工作;到7月份,对园区清理整顿优化提升工作进行考核督查。而清理范围,则从国家级园区到市级园区,无一例外。
这无疑是昆明工业园的又一次“刮骨疗伤”。
痛处:工业负增长
园区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昆明强——这是5年前,昆明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彼时,昆明明确提出,园区是新型工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市的新片区。 随即,昆明加快了国家、省、市三级园区为核心的产业承载体系的构筑,并推进园区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昆明市一智囊机构负责人说,昆明市园区建设的3个发展阶段充分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
时间回溯到1992年。这一年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昆明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以及嵩明县杨林工业开发实验区,由此揭开了昆明市园区建设的序幕。
要知道,在“八五”期间,昆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工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和潜力。然而,由于城市定位的重大调整和认识上的偏差。从1992年到1999年,昆明几乎没有新审批工业用地,没有新上工业项目,期间昆明工业经济比重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低点,1997年工业增加值负增长0.7%,造成昆明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7.0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
工业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非同一般。
进入21世纪,昆明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由此掀开了园区建设的新篇章。
“事实上,在这一轮建设推进过程中,已曾先后关闭撤销了20多个不具有开发和发展条件的园区。”昆明市一名退休老干部说。不过,据发展需要,重点规划建设安宁、杨林、海口、呈贡4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东川、寻甸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晋宁、宜良、富民、禄劝、石林5个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
正是这一轮园区建设发展,到2007年,昆明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9.8亿元,同比增长25.69%,占全市比重超过45%。园区建设促进了昆明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昆明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0.6%,2005-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到17.9%。
发力:已建成20个园区
尽管工业经济比重已超过45%,但仍未占据“半壁江山”。如何突破?是昆明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我们看到,2008年,昆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快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采取最特殊、最特别、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全力以赴促进园区建设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无论是园区数量、开发面积、入园企业,还是园区的经济总量、经济效益,亦或制度建设、运作机制、发展质量、社会效益等,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到2010年,昆明市规划建设有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安宁、杨林等13个省级工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由“十五”期末3个增加到4个,省级园区由“十五”期末5个增加到13个。园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873.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规划由“十五”期未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327平方公里。
在数量与面积双增长的同时,昆明的经济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到如今,昆明的各类、各级园区可谓是“遍地开花”,各县区均有不同的园区,少则一个,多则二三个。统计显示,昆明的各级园区已建成20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园区13个、市级园区3个。按产业分:工业园区9个,生态旅游度假类园区4个,开发区2个,特色产业园2个,科技产业园1个,信息产业园1个,都市产业园1个。按业态:工业类占45%以上,信息服务业类占10%左右,商务服务业类(含广告、旅游、管理等)占15%左右,科技及科技服务业类占25%左右,农业服务业类占5%左右,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法律服务业等融合于其他业态中。
除园区数量的增长外,昆明依托园区承载平台,围绕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突破产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现状,加快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先发展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了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构筑起昆明现代工业产业新高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更要的是,通过园区发展,昆明以项目落地为核心,推进重大项目帮办等措施,狠抓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引进了美国可口可乐、德国巴斯夫、娃哈哈等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同时,昆明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省名牌产品128个、著名商标245个,大部分集中在工业园区。园区科技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园区产品总数的80%以上,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3项专利,园区已成为区域创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
此外,在这一轮工业园区建设浪潮中,昆明通过项目、土地、林地、规划、环评和干部人事权下放,赋予国家级、省级园区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有效践行了“小机构、大服务”管理理念。同时,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率先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政企关系,构建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依法行政、土地开发管理、招商引资、投融资体制、人才管理机制等领域,着力消除制约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危机:发展“短板”频现
“近年,尽管昆明工业园区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发展速度慢,园区经济规模不大;总体水平低,粗放经营特征明显;产业趋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化水平低,缺乏发展内生机制;创新能力弱,区域创新有待提高,实现园区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昆明市一智囊机构负责人称,此次清理整顿的关键目标就是,优化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加快构筑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把园区建成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带动区、城市发展的新片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上述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统计表明,无论是与沿海城市相比,还是与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相比,昆明的园区建设都有很大差距,发展水平处于中下游位置。国内大多数国家级开发区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从总体水平来看,昆明园区的粗放经营特征也比较明显。
研究表明,工业园区与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以1∶3为宜,1平方公里园区安置就业应在0.5-0.8万人,园区产出应在10-20亿元/平方公里。但有数据表明,昆明园区建成区面积,与园区平均安置就业人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指标核算,土地资源单位产出仍偏低,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即便是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仍然不容乐观。此次清理整顿,明确了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即国家级需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省级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市级园区达到40亿元/平方公里。
从发展方式上看,目前昆明工业仍然依靠资源优势和初级产品加工支撑增长,引进项目大都是沿海地区的被转移产业,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除旅游度假区外,多数园区引进的企业大同小异,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产业链。全市园区开发建设处于中期阶段,各园区错位发展战略实施不力,产业协调布局的力度不够,在产业选择和项目建设上缺乏协同机制,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竞争的问题,致使园区产业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有机整合和各园区产业特色的形成。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昆明各级园区的建设决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招商引资及管理的主体依然是政府。从园区决策、选址、规划、拆迁,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园区管理乃至招商引资,都是由政府唱主角;并且园区的管理机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由政府或国有资产担保的银行贷款。园区建设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
统计还显示,现进驻昆明园区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雷同、核心竞争力较弱,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增长动力依靠单一的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与先进工业园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区内产业和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企业“集而不聚”、各自为战,产业群体的整体竞争力不高,发挥的规模效应十分有限。
上述种种信息都表明,昆明工业园再一次“刮骨疗伤”,势在必行。
机遇:工业4.0
尽管此次清理整顿工作,提出了时间计划表、路径等信息,但就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考核办法等,却没有进一步明确。
不过,在昆明一智囊机构负责人看来,此次清理整顿,一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展开,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启动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园区建成昆明经济跨越发展的带动区、城市发展的新片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在业内关人士看来,昆明必将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上述智囊机构的人士建议,昆明应通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工业园区4.0版,或者说智慧生态园区的规划建设。(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