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县打造富民强县渔产业

25.02.2015  13:05

  近年来,双江自治县坚持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核心,把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渔业资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抓渔业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

  双江县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全县长1公里以上的106条大小河流、28座水库、池塘、库区、糯扎渡电站库区双江段等水质良好无污染,适宜各种鱼类快速生长繁殖,可发展渔业面积5万亩左右。为此,县委、政府把发展水产养殖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产业来抓。

  去年,该县加快高产精养池塘建设和提质改造。以勐勐、勐库2个坝区为重点,通过对鱼塘小改大、浅改深等措施,改善鱼塘环境,提高池塘水体容量、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池塘产出率。通过对池塘新建和改造,全县累计建成高产精养池塘2770.6亩,其中当年新建190.6亩、改造380亩。与此同时强化养殖技术培训。由渔政部门牵头,重点开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养殖技术培训。一年来,以养殖户、渔业运销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为对象,共开展与渔业相关的科技培训6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鱼苗的培育与运输技术,池塘高产精养、鱼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和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技术、水产品营销策略、渔区安全生产规范等,培训人数312人(次)。

  建立名特优养殖基地,发展名特优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山瑞鳖驯养繁殖基地,虹鳟鱼试验示范养殖基地和以虾、蟹等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引导养殖户由传统养殖向名特优养殖转变,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全县名特优养殖步伐进一步加快,去年共完成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318亩,同比增177亩;养殖的品种从原来的罗氏沼虾、大闸蟹、山瑞鳖发展到罗氏沼虾、大闸蟹、山瑞鳖、西伯利亚鲟、虹鳟鱼、鲈鱼、台湾泥鳅、匙吻鲟、黄颡鱼等品种,其中:罗氏沼虾单产达500市斤,从育苗到养成商品虾已具备成熟技术;  虹鳟鱼养殖已掌握发眼卵孵化技术,苗种已实现本地供给,流水养殖每平方米产量在110公斤以上;山瑞鳖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去年新增苗种1200余只;黄颡鱼池塘养殖单产达1000市斤以上,肉质鲜美细腻,品质优于外省同类产品;大闸蟹平均个体达到100克,深受消费者欢迎,销售供不应求;台湾泥鳅引进养殖试验获得成功,最大个体达150克。目前全县名特优养殖虽然产量不高,但效益可观,亩产值达3.5万元以上。通过对养殖户的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一企一策”,试验与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相结合,重点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较高价值的虹鳟鱼、罗氏沼虾、大闸蟹、山瑞鳖、台湾泥鳅等名特优产品,通过引导和推介,提高消费认知度,让双江水产品成为市场的特定首选。同时,开展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商品。目前已开发干制品、腌制品、熏制品、鱼丸等产品。产品颇受消费者欢迎,不仅方便人们居家、旅游食用或馈赠亲友,而且大大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该县加强与普洱市周边县(区)联合执法,对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库区双江段和双江县境内河流捕捞实行许可制度。由经营者提出申请,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一律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同时,以城镇郊区、公路沿线、库区为重点,整合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客源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条件等资源,建设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娱乐养身、垂钓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渔业和水产示范园。

  至去年底,全县完成渔业生产面积58573亩,同比增15202亩,增35.0%;渔业总产量20200吨,完成计划的20000吨的101.0%,同比增6501吨,增47.5%;实现渔业总产值2.62亿元,完成计划2.5亿元的105.0%,同比增0.69亿元,增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