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工作

02.06.2015  14:38

近年来,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洱海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和生态文明“七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项工作,不断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以重点污染治理为突破,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三清洁”活动,实施河道疏挖、村容村貌整治、垃圾清运、粪堆下田、美化绿化亮化 洁净家园工作。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完成洱海流域内20家宾馆、饭店、山庄(温泉)等废水排放企业整治工程和县城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县共建成1个县 城污水处理厂和流域5个集镇污水处理厂,35个重点村落采用硅藻精土一体化等工艺建成了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按照“东三西七”治理模式,建成了河道生态缓冲 带,对境内的“两江一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茈碧湖饮用水源地及湖滨带修复建设工程,新建了上村、草海、邓北桥等一批湿地,总面积7200亩。正在 建设大树营、永安、邓北桥Ⅲ期和鹅墩、大佛村湿地,“十二五”末全县湿地面积将达到15000亩。全县形成了污水处理村落重点收集、镇级集中收集、河道生 态自净、湿地深度处理的点面结合污水处理网络体系。扎实推进洱海源头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置系统工程,建成了库容59.6万立方米,日处理85T的县 城生活垃圾填埋厂,在茈碧湖镇(大庄、水联、丰源)和凤羽、牛街、三营建设了6座垃圾中转站,全县30座垃圾焚烧炉运行正常,邓川、右所两镇乡垃圾全面及 时清运至大理市喜洲垃圾中转站后转运至海东垃圾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置,全县垃圾收集处置能力不断提升。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效益持续发挥,洱海生态肥业公司已建成三营、右所、凤羽三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厂房建设有序推进,今年4月每年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全面启动生产,洱海源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

以优化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生态屏障体系建设。抓实造林绿化,切买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成果,在洱海流域农利推广补助太阳能 2131套。以百村万户绿化示范行动为重点,强化城乡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抓好林果产业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进展顺利,累计发展核桃面积 49.4万亩、华山松17.15万亩、梅果10.2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切实加强对罗坪乌吊山、西罗坪、黑虎山、西湖、茈碧湖、海西海等六个野 生动植物类型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开展国土整治,加大对洱海流域范围内矿内、砂石厂的整治力度,加大土地开 发整理力度,投资3907万元实施了凤羽铁甲泥石流治理工程,完成了凤藏涧、鸡鸣沙沟、永乐南涧河治理工程。

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加强以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洱源 “绿色生态”品牌。小春扩大蚕豆、大麦等作物和牧草的种植面积,压缩大蒜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控施肥(缓施肥)技术,每年少施化肥3758吨、农药33吨; 扩大包谷、烤烟种植面积,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革牲畜养殖方式,通过厩舍改造改放养为厩养,全县共发展生态乳牛8.56万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猪生 态养殖,种植优质无公害特色蔬菜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劳动力培训和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出“生态 信贷”金融产品,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4元,增长15%。

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正确处理洱海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 境,加快邓川工业园区、炼铁、炼城和焦石矿产品加工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邓川工业园区“一园四区”的格局初具雏形,逐步发展形成以拖拉机装配为支 撑、乳品加工为主导、矿产和绿色食品加工为补充的工业结构。严把企业准入关,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将“引资”与“选资”相结合,严格落实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 审查管理的有关规定,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严格审查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审批环节所涉及的节能事项;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 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重点企业的治污进程。加快新能源建设步伐,依托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优势,引进了大唐集团 罗坪山风力发电场和华能集团马鞍山风力发电场项目,建成了湾佛村太阳能项目测光站。2014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4亿元,增长21%;工业增加值完成15 亿元,增长12.4%。

以生态资源开发为重点,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项目策划包装为重点,招商引资为抓手,成功引进了四川万泰集团、云南神 工集团、云南永德天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实力企业,加快冷热水资源、民族文化和旅游商品开发。着力打造凤羽鸟吊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泽国仙境、水乡 农家”生态观光旅游区和“高原水乡、地热王国”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加快西湖、茈碧湖生态文化旅游和下山口温泉度假旅游、海西海温泉开发建设步伐,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的温泉旅游度假基地建设步伐,以生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县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 员8000多人。2014年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8.5亿元,分别增长46%和40%。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要求,推进生态家园体系建设。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增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聚集能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推进城镇 化进程。全县交通、水利、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城镇化率达23%。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加大生态镇 乡和生态村建设力度,加强道路绿化、河边带绿化、住宅区绿化和结点绿化,完善道路交通、农贸市场、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重点整治脏乱差现象,加快推进集镇 绿化工程,着力建设生态镇乡和生态村。

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机关,面向企业,面向广大乡村,面向中小学”,突出“三个重点”即 “重点对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重要意义和环保国策地位进行宣传,重点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宣传,重点对环保法律法规进行 宣传”。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在文明示范工程建设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开 发,积极保护开发凤羽历史文化名镇、德源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切实抓好梨园生态村、松鹤白族哨呐村、凤羽白族农耕文化村、邓川白族饮食文化区、右所民族教 育村、西山白族歌舞村的保护开发,充分挖掘和弘扬具有地万特色的白族歌舞、西山调、洞经音乐、白族唢呐、霸王鞭、龙狮灯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