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高端访谈
2014年6月6~8日, 以“互联互通—构建新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论坛期间,一些专家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信息组代丽、孙喜勤的专访,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如下。
问:在中国的周边战略中,中国与南亚的合作以及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吴建民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前外交学院院长、前大使):在中国的周边战略中,中国与南亚的合作,包括孟中缅印经济走廊的建设,在我国的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首先,南亚人口已经快接近17亿,中国人口已达13亿,中国与南亚人口加起来一共30亿。南亚地区的GDP总量很有限,不到3万亿美元,在全球占的比重很小,但人口比重占得很大,将来的市场也一定会很大,所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其次,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往人口多的地方转移,所以,南亚、东南亚的潜力非常大。我们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有互补,同时我们的产业梯度转移也需要一个空间,南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所以,南亚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在上升。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的周边有两个特点。第一,过去,中国的周边是一个分散的片区,各个片不太平衡,在中国的周边战略中,南亚不是一个重点的地区。过去一些年,主要是我们和印度关系,与南亚本身的内在矛盾,限制了我们和这个地区的有些国家发展关系。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很快的情况下,我国与其他地区的关系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与南亚地区的关系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慢。第二,近年来,中国与周边直接接壤或近邻的20多个国家越来越具有整体性,中国和周边的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虽然矛盾也多,但相互的依托越来越大,共同的利益越来越多,所以,在这样整体的一个布局当中,南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整体布局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域,所以,当我们分散来看的时候,中国与其他区域的关系发展得更快一些,但是当我们把中国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就会发现,南亚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域。南亚的重要性在于,要构建整体的战略,一路一带,中国周边的整个发展需要稳定的综合环境,缺了南亚这一块,就不行。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印度的重要性和中印关系的改善,还有南亚其他一些国家要求和中国发展关系,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兴趣也在增加。所以,目前中国与南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新时期意味着新的机遇。在南亚,中国关注的不仅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问题,也不光是中巴经济走廊问题,中国提出的是一系列的大局战略,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是其中一个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最近,中国提出构建亚洲新的安全合作机制、亚洲新的安全观,这些都包括了南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地规划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地规划中国和南亚的关系的时机已经到来,包括政治的,也包括经济的。
中国与南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云南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过去,我们提出的是一种单向战略,如桥头堡战略,是为了进入别的地方,怎么把我的产品卖出去,怎么进入其他国家,拓展我们的利益。现在,新的战略就不一样了,是实现共同发展,大家从中受益。中国现在需要进行对外的产业转移,要构建产业链,拓展与外部的互联互通。云南必须转变过去的单向的外向战略,实施一种双向的共同发展的战略。这个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你不要光想着去利用别人什么,也要能想到和他一起发展什么,这样,机会和利益就会增大。
云南有很多的优势。我们谈合作,合作就是超越国家边界。过去都是通过打仗打开的边界,现在变成是通过合作打开。发挥云南的优势,不是单纯的“走出去”,而是云南与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接轨,发展我们的优势,把优势放大,把优势拓展到南亚国家,以及与我们近邻的缅甸。过去,我们认为,云南是边界,而现在,我们认为云南是中心,云南面对一个大区,通过国家的互联互通战略,构建经济发展带,云南有了一个大的依托区,对内是整个中国,对外是一个大区(包括东南亚、南亚)。
云南要转变发展方式,今后的合作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得到公众的支持。因为真正的参与主体是人民,不是国家。国家给的只是政策,得不到公众的支持的合作是不可持续的,过去我们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各方要探讨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一方面,云南是有优势的,如绿色经济、生物资源等。我们可以让中小企业发展成中等企业,中等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规划,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在国外,中国的很多东西是不受欢迎的,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去反对日本?日本是发达国家,环保意识比较强,发展的同时注意当地的环保,注重产业链的构造,如果只着眼于怎么把我的商品卖出去,买你的,就不买他的,是一种替代关系,如果建立一个产业链,就是一种拓展关系,你的发展让他也受益,挂上你他也得到发展。所以,合作不能急功近利,急着见成效,要共谋发展,共赢发展。
问:在新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云南)应该如何推进中国(云南)与南亚,或中国(云南)与孟印缅几个国家的合作?
吴建民 : “一路一带”和“两条走廊”都是一些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很有意义。提出了概念,就需要有内容,就是要做实中国与南亚的合作。做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南亚国家要愿意与我们合作。当年毛主席希望中国未来的形象是“强大而可亲”的,我觉得我们要在“可亲”上做文章。印度大使冈萨维兹(Eric Gansalvas)在这次论坛的发言中说:“军方和情报部门总要夸大外来威胁,他们是吃这个饭的。”在我看来,全世界的军方和情报部门都有夸大外来威胁的倾向。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外部世界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展对外合作时,要循序渐进,切实贯彻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合作共赢,这样就可以逐步减少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疑虑。
要把“一路一带”和“两条走廊”做实,我们需要具体可操作的点子。我们要研究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这四个国家,它们各自需要什么?缺什么?研究我们有什么长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南亚国家进行互补。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合作。这样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比如说,南亚国家缺水泥,云南的水泥厂很多,我们可以合作,既可以拓宽我们的市场,又可以满足南亚国家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多研究目前我们合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怎么克服这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多做研究,多动脑子,想想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张蕴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教授):这个计划推出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印度的态度有所松动,中印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希望这能够给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带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目前,孟中印缅次地区合作正在推进,处在具体研究规划阶段,要进入落实和实施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个项目是中印共同倡议,但印度缺乏明确的战略,印度的积极参与很关键,要加强做印度新政府的工作,让其积极参与,提出具体的参与计划,特别是让印度新政府有积极性。第二,缅甸看来缺乏参与的热情。从中国方面观察,缅甸是构建经济走廊的第一站,从孟印的角度来看,缅甸是走廊的中间站,因此,缅甸在建设经济走廊中居特殊的位置。缅甸明年大选,下一届领导人是谁?新政府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还要观察。第三,对构建经济走廊目标的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共识,提出可以共同受益,又可以落实的计划。中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划,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海上丝绸之路等,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要让人家理解,给与支持。
孟加拉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积极性很高,要发挥孟加拉国的积极作用。从云南到吉大港这个通道打通了,就构成了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架。
问: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如何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马加力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构建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肯定要和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古代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国通过自身特有的商品和产品,以商品为纽带,与相关的国家进行友好的商贸往来。在这其中,丝绸作为商品的代表,是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中央王朝和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并不带有侵略的目的。
新时期,在构建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首先得与相关国家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第一步,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然后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双边关系,改善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友好关系,来影响相关国家,共同为地区或整个经济带或相关区域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中国的外交讲究亲、诚、惠、融。亲、诚,是真诚地希望和这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惠、融,是融汇、交织在一起,使其得到好处。争取与这些国家有共同的理念、市场,共同的价值观念。我们现在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特别是发展周边关系这么一个友好的出发点。
首先,我们要与相关国家明确,构建新丝绸之路的目的是为了各国的利益,既为中国好,同时也是为相关各国好,对各国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大力宣传建设新丝绸之路心存疑虑,认为我们有所图,我们就得把新丝绸之路建设将会带来的互利共赢、多边共赢告诉相关国家的人民。关于这点,在政治上,我们要先在与相关国家保持政治上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让各国对丝路可能带来的共赢有所了解,这样各国才会有积极性。这个问题可通过政府、外交去解决,逐渐消除有关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和误解。在经济上,可通过经济合作、经济交流的方式,通过技术转让、转移来推动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另外,也可通过文化交流,使新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对我国的发展理念、外交思想有更多的了解,促进新丝绸之路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同努力,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问:在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过程中,如何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
吴建民: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该地方的气候、人文环境、教育、历史和经济发展情况都密切相关。中国在建设新丝绸之路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中,人文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比如说,印度阿萨姆邦地区的饮食文化和云南的饮食文化有好多相似之处,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做些交流,但是,现在这方面的交流基本没有。历史上我们与阿萨姆有很多文化方面的交流,现在,我们更应该拓宽我们在人文交流方面的渠道,通过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解与互信,加强合作与交流。这样,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怀疑感就会减少,亲近感会增加,这就是人文交流重要性。目前,人文交流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要潜心研究,多到阿萨姆实地调研历史上云南是如何与阿萨姆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合作与交流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马加力: 第一,中央政府要重视,通过合理组织,才能有效推动两国或多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交流多数是政府主导的,民企对与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方面兴趣不浓。政府可通过两国或多国的高层对话来促进文化交流。采取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互译电影、戏剧、音乐、举办培训、舞蹈演出、提供奖学金名额、互派医疗队等交流方式,丰富各国文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汇,相互映衬,使各国关系更为融洽。
第二,地方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性,可以进行一些地方对地方的交流,通过建立友好城市、设立办事处等方式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
第三,我们要呼吁民企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中去。民企的参与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受程序、官僚主义的制约。现在,民营企业对在国外进行文化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意识不够。投资文化产业对树立企业形象大有裨益,虽然回报的周期会比较长,但文化产业与普通民众联系紧密,有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于国、于企业都是有好处的。我们希望比较文明的、现代的、有眼光的、有远见的、有实力的企业能率先走出去。
最后,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让更多的外国学生能到中国留学,同时也鼓励自费到中国留学。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一定会对中国有比较好的印象,他们熟知中国文化,通晓汉语,通过他们的努力,多年后,他们可能成为他们国家某些部门的核心领导,或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构建新丝绸之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例如,从1999年发起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印总理会晤时提出了共同建设孟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在未来建设和构建新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中,这些曾到中国留学过的学生就将发挥作用。他们熟悉、了解中国,在心理上是亲中的,他们能较好地把中国的互利合作意图转达给政府及民众,向政府呼吁,向民众去做宣传解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增强互信。
云南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到云南来,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印度人、缅甸人在云南与在北京的态度上的区别。在北京,他们往往持中立或对抗性的立场,绷着脸,能感觉到敌意,在云南,氛围就不太一样,对方国家来的人都比较中性、友好,能感觉到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啥事都好商量的态度。这与云南政府长期以来真诚的态度,与对方密切的交往联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密切的人文交流所取得的成效之一。
赵干城: 在发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参与。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我们抓了经济,丢了文化、丢了思想、丢了道德。所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经济走廊,在注重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思想、道德、人员之间的交流。我们说经济发展是基础,但现代的经济往往包含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是包括人民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大文化还包括教育。中美之间,两国领导人承诺,今后几年将实现10万学生的交流,而中国和南亚有30多亿人口,实现10万学生的交流也不多。另外,有印度学者提到能不能在中国建立泰戈尔中心、梵文中心等,我很赞同,这是一种互动,不要只注重在海外建孔子学院,也应该把别人好的东西请进来。
有些中国的企业在东南亚、南亚形象不太好,就是缺乏文化的因素所致。现在理解的文化太狭隘了,就是演出之类的,其实文化还是综合的,还包含思想、传统。中国和南亚在历史上有着很长的文化交流,古代的佛教传播、思想传播频繁且富有成效。只不过在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切断了中国与南亚的文化交流。实际上,人民记得住的,对后人最有影响的是文化,而不是经济。文化具有扩展性,它可以长久地影响后代。
中国要多为南亚国家学生提供奖学金名额,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南亚去,学习南亚的语言,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在南亚生活、工作的青年,这些对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大有裨益。
叶海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与会的南亚国家智库,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区位合作。毕竟中国的北京、上海距离南亚地区太远,对南亚的这些邻居来说,与中国的合作主要就是与南亚国家邻近的云南、新疆等西部省份和他们之间的合作。我认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现在中国和南亚国家的人员往来,多数还是首都到首都,比如说科伦坡到北京有航班,但是科伦坡到昆明就没有。云南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发挥区位优势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沟通中国和南亚国家合作与交流的纽带,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交通网络是否会给沿线地区带来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要分出层次的,既要有高端的、有利于电子商务时代的高端旅客往来,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往来。我们的合作对象主要是欠发达国家,必须要考虑到欠发达国家的民众,和高铁比起来,停靠站点多的普速铁路对这些国家的民众可能更有吸引力。我认为区域合作一定要从全面的视角看问题,我们要想到的是整个云南、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的东北地区这样一个环孟加拉湾的地带。
问:在建设新丝绸之路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与南亚地方合作组织之间的对接与互动?
张蕴岭: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建设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要发挥民间的作用,而现在主要是靠政府推动。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要发挥他们积极参与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民间沟通与交流。考虑到中印之间的关系特征,中印学者加强沟通,加强合作研究很重要。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举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除了加紧联合专家组的工作外,还要考虑建设信息库,包括相关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加强对基础研究及信息的收集。
构建经济走廊的关键是人,因此,加强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促进加深了解,也有助于建立人脉关系,应该鼓励学者、青年学生到南亚国家去学习、生活、研究和工作。
问:在建设丝绸之路与孟中缅印经济走廊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作用?
吴建民: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作用应该提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最早就是云南省社科院的专家提出来的,从1998年提出来到现在16年了,才是一个概念。就是说,智库要出新点子。我们不是闭门造车,各国学者可以一起沟通交流,消除分歧,每年都举办论坛是必要的。我们一定要搞联合研究,中国的年轻学者要多到南亚去,了解南亚国家的实情,这样提出来的点子,就能够落到实处。我们要跟南亚国家发展合作,要构建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必须十分了解南亚国家的需求。智库一定要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的需要,了解中国企业的需要,同时更要了解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需求。很多事情,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懂,中国现在强大了,提出的方针政策,南亚国家会猜疑。所以,我认为智库要在如何消除我们与南亚国家之间的猜疑上多做研究,为增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战略互信提出好的对策建议。
张蕴岭: 智库的作用很重要。智库的研究着重于政策,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一样。中国—南亚智库论坛要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的智库平台,对涉及双方关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交流思想,分别或者共同提出有利于开展合作的政策性建议。在论坛上,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发言,会后会把大家提出的思想带回去,通过适当的方式体现在他们未来的研究上,向政府提出建议等。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与中国周边的20多个国家召开了一次 “中国周边智库论坛”,各国智库都同意将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叫做“中国与邻国智库网络”,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应该成为这个网络的重要成员。
叶海林: 首先,我们探讨的议题要越来越具体,因为概念的阐发,总是会有用尽的时候,而只要有实际、可操作的合作框架,我们就会有很多可为的地方。经过前两年的铺垫,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研讨环节。比如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便已经在推进中,下一步要尽快激活一些具体合作项目,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国—南亚智库,需要一些立足于实际的政策和具体合作项目去支撑。其次,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中国与南亚的合作,云南的优势很明显,云南虽是中国的边疆省份,远离中国的核心经济区,但云南和周围国家是能够形成一个跨边境的经济聚集区,使本区位内的经济要素优先在区域内流动起来,然后形成一个比较有区位一体化色彩的合作框架,我觉得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问:目前,建设新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有哪些机遇?
张蕴岭: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一系列加强周边关系的计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些计划都是大战略,都会进行大量的投入。在政府支持下,联合专家组开始工作,很快会提出可行性报告,这表明它的建设已经步入轨道。云南地处经济走廊的核心段,云南发挥积极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已经探索了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正式地成为一个官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直到2013年,国务院领导正式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而且得到了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等亚洲邻国的积极响应,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合作框架。
从官方层面看,如何规划建设孟中印经济走廊,各国官方的高层都有了共识,下一步是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
从市场层面看,它是必然趋势。我国整个经济重心向西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要在今后8年内全面建成小康,关键是在西部,西部建成了,全国的小康社会就建成了。东部的部分省市早已超过小康水平,西部的很多省区还没达到,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必须尽快解决,所以加快西部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最关键的一步。西部最近5年崛起势头已经出来了,如果同时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外部市场,那么西部市场的空间就会迅速地打开。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两个走廊,特别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会给西部大发展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实现这个战略,云南就可以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国内市场的终端变成一个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结合的枢纽。昆明已经形成了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枢纽雏形,从昆明到曼谷、万象、金边、胡志明市、新加坡、马来西亚、仰光、孟加拉国的交通要道都在规划和建设中,昆明对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的网状辐射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亚洲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的重点在中国的周边地区。首先,互联互通是一个有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的立体系统,它有一般公路、高速公路、一般铁路、高速铁路,水路有大的水上交通,也有小的旅游线路,还有生态跨国界的保护系统和通讯网络系统。这些都需要全面规划,这是一个硬件和软件兼有的系统。一旦建成,就能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交通网络沿线的经济带动起来,也能将我国边境地区的各个州、市、县、镇、乡的经济都带动起来。其次,互联互通不光是硬件,还有软件方面,如文化交流、社会服务、政府管理体制的互相接轨和金融互通等,如货币兑换、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等。硬件的立体网络,加上软件的各种规则及各种文化的互相影响,才能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的便利化,使云南进入开放前沿。
“一路、一带、两廊”建设具有长远意义,它不能只停留在修路上,要总体布局,全局谋划。同时还需要谋划和布局国家级的和跨国的规划委员会、跨国的政策协调机制、跨国的金融投资系统。还需要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密切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做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历史性的工作。
一路、一带、两廊建设同时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合作的项目是可以开展的。目前,昆明到曼谷的高速公路已开通,如果能带动昆明到曼谷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能带来示范效应。在瑞丽,有很多缅甸工人在瑞丽的工厂中就业,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非常频繁。这种跨国界经济现象,就是把缅甸的资源、劳动力和中国的资本、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而把东南亚市场和中国市场连接在一起。瑞丽能做到的,云南其他地区也能做到,这对整个云南未来的发展意义很大。这样,我们就可以建成一批云南的深圳,通过我们的走廊、我们的路,形成次区域或是小区域的跨境合作。小区域的跨境合作将会为大区域或整个区域的合作提供样本、模式和探索经验。国内很多东部大企业开始入驻瑞丽,比如北京汽车集团决定在瑞丽投产年产50万辆,重庆的摩托车在瑞丽投产年产100万辆销往东南亚、南亚市场。从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南亚进口的咖啡和云南本地生产的咖啡都在瑞丽加工,这样,未来瑞丽就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加工基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旦建成,促使市场和市场要素的重新组合,也会带动云南各州市乃至整个云南的发展。
现阶段大规模的制造业开始进入中国云南的边境地区,如何通过走廊发展这些制造业,我们学者要研究云南自贸区和中国沿边自贸区建设的问题。如果云南沿边有自贸区,就会降低市场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很多国内的大企业看到自贸区的优势,就会被吸引过来。一路、一带、两廊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这样才能给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克服各种挑战。
问:新丝绸之路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存在哪些挑战?
黄仁伟: 第一,中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战略互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一路一带建设存在猜疑,如何消除各国的猜疑,争取他们加入到一路一带的建设中,是今后我们建设一路一带的重点。
第二,中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边界问题、少数民族纠纷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一路一带的建设,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三,对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生态和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果沿线珍稀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得不到可持续开发,甚至遭到破坏性开采的话,容易激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纷争。
第四,人民币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流通问题。一旦人民币进入该地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当地国家的货币产生冲击,并危及相关国家的货币安全。
第五,当地经济稳定的问题。一旦新丝绸之路通了,商品就会大量流入,如果处理不当,会冲击当地市场,造成它国经济的萧条。
第六,地区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会带来一些政治上的纷争。日本、韩国、欧盟等大国都想进入这个地区,这样就会制造出一些政治上的纠纷和问题。
第七,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使印度既担心受到中国的包围,又担心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下降。
我们要把中国同南亚国家发展的潜力和共赢的条件要讲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在的障碍要有耐心,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建议来证明丝绸之路和走廊建设的好处。具体的做法应该是我们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甚至只予不取,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我们就是要大力发展云南,把云南沿边这条线发展起来,为进入东南亚和南亚、进入印度洋地区做好准备。云南省是一个承担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省份。在建设一路、一带、两廊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战略眼光、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不能用一个县、一个州、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机遇与挑战哪个更大,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问:在建设新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当中,云南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云南该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吴建民 :云南在建设新丝绸之路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多样性优势,这些都非常明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地发挥云南的优势?如果有阻力的话,什么是阻力?以前我们被国内政策给卡死了,现在我们云南一定要利用好国家新一轮改革政策,要多向国家提意见,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我们30多年的改革开放,靠的就是打破僵硬的计划经济,给各地区放一点自主权,各地区就发展就起来了。云南现在还得要权。智库作为政府的研究机构,要多做研究,多发声音,提出更好的意见建议。再者,我们和南亚国家缺乏沟通,南亚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我们现在提出的很多政策方针不能深入人心,南亚国家都不积极响应,会猜疑 “中国人想干嘛呀?又想控制我了。”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就可以搭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有什么分歧,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然后作为智库的对策建议提交给政府。
赵干城 :第一,地理优势。云南是桥头堡,与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是中国通往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出口。但是,目前中国与南亚的互联互通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南亚国家的响应并不积极,云南还需努力,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
第二,人文、历史遗产的优势。比如,二战的传奇性的故事、中国缅甸远征军和驼峰航线等,这些都是一种历史的人文遗产,是云南特有的,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加以利用,对中国及各国的年轻人进行宣传。甚至可以设立BCIM人文展览,搜集一些历史资料、照片等。
旅游方面的优势不明显,对国内人来说,云南是一个旅游的热门地,主要是自然风光,民族特色,但是对南亚人民来说,他们自身就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他们对来云南旅游的兴趣不浓。
叶海林 :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由一系列相应的要素构成的,也包括人文方面如跨境民族的普遍存在、共同历史遗产等。在经济方面,云南的发展水平和周边地区比较接近,拥有实现整合的基础,这些都是构成区位优势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的西南省份当中,云南拥有其它省无可取代的、全方位的区位优势,是进入印度洋区域唯一比较理想的通道。尽管西藏离印度洋更近,然而西藏有天然的限制条件,边境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相比之下,云南是得天独厚、不可取代的。我们要将云南在民族、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此外,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对外交往的空间。区位优势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有各自的维度,每一个维度我们都有可做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有利条件和绝对的不利条件,关键是我们怎么想问题。
问:云南省该如何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赵干城 :我觉得,推进孟中印缅合作,光靠云南自身是不够的,云南省政府很重视,大家都全力以赴,但光靠云南的一省之力是完不成的。云南作为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资金和技术资源都不具优势,但云南和上海、广州等中国最发达的地方都有广泛的联系,可以联合他们一起来做,可以以沿海城市为依托。这样,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发展优势,可以给孟加拉国、缅甸、印度等国家带来好处。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云南凭借地理优势,也将带动云南自身的经济发展。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信息组 代丽、孙喜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