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省博物馆开馆 看中国“史上最牛”金器展

18.05.2015  09:08

金面具。记者赵永峰/摄

    作为迎接云南省博物馆新馆18日开馆的“贺礼”,迄今中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等级最高的古代金器大展——“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17日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来自云南、内蒙古、湖北以及江苏等省和自治区的国宝级文物亮相昆明。

    云南省博物馆法人代表、主持工作副馆长戴宗品介绍,此次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内蒙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云南省景东县博物馆等共同打造。陈展面积达1800平方米,参展文物展品多达260余件套,共计900多件。展期将持续至6月18日。

    “本展览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我国金器发展的基本概况,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金器艺术的发展,同时特别增加我省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地出土的金银器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云南特色。参观者可在其中感受物之华美,史之厚重。”戴宗品说道。

    戴宗品表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享受的需要。作为贵金属的黄金文物收藏,更是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保存历史信息、追忆过去美好生活。此次,四省六家博物馆精选金质国宝重器,推出《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希望能打造一个公众喜爱的高水平展览,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最为光灿的记忆。

七级金佛塔。记者赵永峰/摄

     七级金佛塔 清(公元1644-1911年)通高4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金佛塔为七层八面楼阁式密檐塔。顶端的塔刹为火焰顶镶嵌珊瑚宝珠。塔身每层四门四窗,每门内坐佛一尊,盘腿坐在双层莲花座上。四扇镂孔花瓣形长方形窗棂,门窗每层错位间隔。每层塔顶有八条龙为屋脊,龙嘴衔风铃一只。塔基为栏杆式及五层台阶各四处。佛塔的用途,一种是为供奉佛主而造,以备祈福之用;一种是作为陈设装饰品。此件原为清代宫廷御用品,工艺精湛,传世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工艺价值,为南京博物院一级藏品,七级金佛塔成一对。曾赴日本、美国展出。

金郢爱。记者赵永峰/摄

     蟠螭纹金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重2156克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圆口,弧腹,平底,三矮足,有盖。上腹部有对称环耳,盖顶有圆环形捉手,盖缘有三个等距的外卡,三足均呈倒置凤首状。器身口沿下饰一周蟠螭纹。盖捉手饰一周涡云纹,捉手下盖面饰数周蟠螭纹、绹纹、勾连雷纹等。此金盏是目前出土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含金量约99%。

     月牙形金饰件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13.6厘米,宽21.8厘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饰件呈半月形,其外缘饰一圈小环,下坠23个瓜棱形金饰,坠饰由两片圆形金片组成。在饰件上以小联珠纹排出七个鸟首图案,为鹰喙状尖嘴。此饰件与涡纹条饰同出一处,制作精美。与位于阿富汗北境席巴尔干、属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大夏墓所出金器较为相似。类似金器在我国境内鲜有发现,弥足珍贵。

     金几何纹剑鞘饰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长25厘米,宽5厘米,重31克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十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剑鞘饰长条形,上宽下窄,整个鞘饰由回纹、勾连卷云纹、齿纹、线条纹、菱形纹等多种图案组成,纹饰细密适宜,线条流畅。技艺精巧的工匠运用了几何纹样与之相连贯,浑然一体,整个鞘饰纹样从局部观赏是一幅幅独立成章的精美图画。出土鞘饰中多为礼器,是古滇国的珍稀物品。

金兽。记者赵永峰/摄

     金兽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身长17.8厘米,通高10.2厘米,重9000克

    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金兽看上去虽然十分古拙,但细节刻画仍然非常生动。金兽全身布满斑纹,斑纹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锤击上去的,每个斑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制作工艺十分细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金器大都是锤击而成,而这件金兽是整体铸造而成的。众所周知,整体铸造是汉代青铜工艺中的独特风格。因此,可以说,金兽是青铜铸造工艺与金器锤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两种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属罕见,弥足珍贵。(记者 张睿)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