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团圆宴够“味儿”
从内蒙的呼伦贝尔到上海,2897公里;从上海到云南,2355公里;从呼伦贝尔到云南,4100公里。自从去年在上海成了云南媳妇,这3个距离,就构成了盛腾飞心中家的形状。
新媳妇到婆家过年是习俗,这也是她在南方过的第一个年。
早上9点,将她从睡梦中唤醒的,是火盆里冒出的煤烟味儿。在南方,终日不熄的火盆必不可少,这是屋子里“暖”的来源,也是使得一家人聚拢在一起闲话的媒介,这也是在有火墙和暖气的家乡,不曾有的气味。
洗漱完毕,大哥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饵丝,配上碧绿的蔬菜,和婆婆先前就做好的酥肉,不一样的香气,提醒着她这是个不一样的年。盛腾飞的家乡,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甘河子,属于小兴安岭林区,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点,距离中国版图最北端的漠河,只有百公里的距离。在家乡,年三十早上一定要在8点之前吃早饭,粥和包子端上桌才能点鞭炮,做不得假。邻居家还要进行一场关于“勤劳”的比赛,谁家鞭炮放得早,就说明谁家更勤快。所以邻居家的鞭炮一响,大姑小姑就慌慌张张冲到院子里,挂上鞭炮,急急忙忙催促着厨房里的人,早餐落桌,鞭炮声准时响起。
“鞭炮响了,我们小孩就睡眼惺忪地爬出被窝,开始换上新衣服。”盛腾飞说,早饭后大人都要给孩子剃头,象征除旧迎新。而在婆家,这个仪式似乎是被另一种方式所取代。
在早餐后,婆婆在火盆上支上炉子,筷子不停地搅动熬浆糊。老公和哥哥则把旧年的门神门对撕干净,刷上带着面香的浆糊,贴上红彤彤的“新岁”。
今年年夜饭,盛腾飞和嫂子以及婆婆是家里的主力,而在家乡,辛苦了一年的女人们都可以歇息了,厨房里是男人的主场。“北方的吃食和南方不一样,南方讲究传统,北方强调丰盛。鸡肉、兔肉、狍肉……式样要多,分量要大,十几个人的大家庭,桌子要用酒店请客的超大桌,菜单要提前列好,请家里人过目。”家乡的冬天,蔬菜是稀罕物,满眼都是大盘的鸡鸭鱼肉和野味儿。近些年,回家过年的年轻人都会带上难得的海鲜,大龙虾和大闸蟹也成了团圆宴上的常客。
南方冬季果蔬的丰盛,让盛腾飞很是欢喜,她准备做凉拌折耳根和长青菜,是年夜饭桌上的调剂,也是这个北方媳妇对南方传统的遵循和尝试。一下午在厨房打下手,切着红艳的辣椒,她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甜”。
用炸好的面裹上糖做的小果子,是她的最爱,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供应,从小到大,也只有在这一天,家里的大人不会对吃糖这件事情多加干涉,这是孩童的盛宴。海拉尔大冰砖是年夜宴上唯一的甜品。从屋外窗台上拿来大雪糕切片,在盘子里摆成花的形状,浇上红红的山楂罐头,制成的这道“踏雪寻梅”往往是最后上桌的,不然在热腾腾的屋里很快就会化掉。“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山南》中的歌词,她一直觉得唱的就是南北方过春节。
晚饭后,盛腾飞点开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她说,互联网是她最喜欢的发明,千里之遥的距离,通过一张看不见的网络,变得近在咫尺。在屏幕那头,大姑小姑和弟弟妹妹们,争先给她讲着家里的乐事,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饺子。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电视里正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和几乎同时响起的鞭炮声,成了屏幕内外,共同的交响。(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