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后代:从不孤寂的守碑人
中新社德宏8月26日电 题:南侨机工后代:从不孤寂的守碑人
中新社记者 马骞 史广林
72岁的叶晓东这些天非常忙碌,在他住的小城畹町,南侨机工纪念馆正在加紧做收尾工作,“马上就要开馆了,不少南侨机工的后代都要来呢”。
畹町位于云南瑞丽,与缅甸接壤。这座小城竖立着一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叶晓东已经在这里做了10年的守碑人,每当有人来此,他一定会为人们讲述南侨机工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父亲,陈团圆。”叶晓东指着纪念碑后面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石墙上近3000名机工的其中一个,一字一顿念出父亲的名字。
抗战爆发后,当时很难找到懂得开车、修车的机工。此时,东南亚华侨领袖陈嘉庚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发出公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公告马上得到了响应,众多爱国华侨踊跃报名,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有3192人,先后分9批回国。
“我父亲是华侨先锋一大队的,驻在芒市。他们担负的任务就是从缅甸把抗战物资运到芒市,然后再拉到各个抗日战场,听他们讲我父亲还直接跑到重庆过呢。”叶晓东的父亲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二十多岁时加入南侨机工队伍回到祖国,驾驶着车辆冒着炸弹在身边爆炸的危险沿着崎岖的公路,从缅甸把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运输到云南。
之所以“听他们讲”,是因为叶晓东其实并没有真正与父亲有太多交集。1942年5月惠通桥炸毁后,他的父亲被留在了怒江西岸的敌占区,为了隐瞒身份,与母亲朗玉宝结婚。然而,1944年父亲还是被日军抓捕并活埋。母亲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叶晓东走投无路只能重新嫁人,叶晓东也随继父改姓叶。
“小时候,关于父亲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也没见过他的照片。15岁那年,我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个不一般的人,是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回忆起父亲,叶晓东唏嘘不已。他也曾试图去父亲遇难的地方寻找遗骨,但没有找到。“现在只能在这里给他和他的弟兄们守碑,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为祖国做出过贡献。”
退休后,叶晓东便来到纪念碑,成为了专职的守碑人。十年间,他认识了许多南侨机工的后人以及研究南侨机工历史的学者。“这里天天能看到我父亲和他的老战友的名字,很亲切。我也乐意在这里,从来不会感觉孤独”。他说,看到有那么多人关心南侨机工,非常感动,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叶晓东的儿女们都已经改回陈姓。他说,希望用余生守护这座纪念碑,追寻父亲的足迹,让父辈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