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首沪苏浙】南京升级“推进器” 苏州撬动“大产业”

25.04.2016  05:28

南京升级“推进器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展示厅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激光切割机调试

人眼虹膜识别技术的误差率为120万分之一,能非接触式准确识别双胞胎脸部的区别;穿上一套机器人装备,下肢瘫痪的病人就可以恢复行走……在有着近2600年建城史的“六朝古都”南京,看着这些原本在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记者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

在这里,记者看到的不只是古都风韵、秦淮人家,还看到了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于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让科学与技术“无缝对接”,江苏省产研院成立短短两年多来,已建设了3家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了23家专业研究所,涵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共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000项,累计衍生或孵化科技型企业260余家,其中17家实现上市,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重大成果的“策源地”。

破除瓶颈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我们的职工不论年龄、资历、职称或职务,只以贡献论英雄,奖励额度原则上上不封顶,因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非常高。”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佘茜向记者介绍了该院的“”机制。

机制“”,全因江苏省为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瓶颈而启动的一场体制“革命”。

几年前,江苏省高层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创新体系考察后发现,在产业创新链中存在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二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在分析江苏省的实际后认为,瓶颈制约就集中在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环节,而这个环节高校院所不愿做,单个企业做不了,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于是,2013年12月,肩负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使命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

江苏省产研院对专业院所实行独立法人加盟制,加盟后每年对各家的绩效进行评估,根据绩效给予科研经费动态支持,最高的每年可达1000万元。凡加盟进来的专业研究所,可以同时拥有高校院所体制内的高水平创新研究人员和实体聘用的研究人员,两类人员实行两种管理体制;突破以往财政对研究所的支持方式,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科研经费,而是由绩效决定分配;面向全球招聘专业领军人才成为“项目经理”,并赋予组织团队、提出课题、经费分配的权力;专业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鼓励研究所通过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在这种体制下,就形成了科研‘顶天’、服务‘立地’、高校支持、企业欢迎、科技人员乐意的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进而驶上科技创新的‘高速路’。”佘茜说。

孵化集聚 大树成林小树结果

如果说江苏省产研院是一块“土肥水美”的田地,那加盟进来的专业院所就是“大树”,而在“大树”的周围又长出了一棵棵“小树”——围绕各专业院所主攻产业集聚长成的衍生中小型科技企业。

譬如,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成果,以5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孵化的一家企业——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这项核心技术,南京牧镭成功吸引了国内风电领域上市龙头企业投资2000万元资金入股,企业成立不到两年时间,估值已达1亿元。这成为依靠核心知识产权增值的典型案例。

你看,单这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激光焊接设备就要600万元,如果企业自己购买的话,花费太大。只要是我们孵化的企业,都可以来这里有偿使用,花费也不高。”佘茜介绍,由于有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技术研发支撑、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申报、投融资等服务,入驻的创业人才及中小型科技企业显著减少了初创期的风险,保障了创业成功率,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据了解,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采用“一体两制”运行,成立3年来,已培育和引进了26家激光与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其中3家企业正在推动新三板上市,2015年企业总产值超过2亿元。今年,其孵化和集聚的衍生企业总数将达35家左右,预计年总产值达4亿元左右。

(记者 李莎 段晓瑞 顾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