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千年彝风”在新生代的活力中接续出彩

23.05.2018  15:16
图为学生在练习彝族传统摔跤。 杜潇潇 摄

  中新网昆明5月20日电 (缪超)10岁的张毕双手将过山号圆口高擎过头顶,长达4米过山号另一头,10岁的赵进兴深吸气嘴巴抵上号口,气流涌进号内迸发出低沉雄浑悠长的号声,赢得现场中外参观者喝彩。

图为学生在跳彝族三弦舞蹈。 杜潇潇 摄

  19日,云南省石林县长湖镇中心学校(小学)上百名学生,在学校内向中外参观者表演过山号、彝族刺绣、小三弦、狮舞的当地彝族传统文化项目。近年来,石林县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融入中小学教育,“千年彝风”在“新生代”的活力中接续出彩。

  石林县是一个彝族自治县,总人口25.8万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34.3%。当地孕育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彝族民族文化。长湖镇中心学校校长唐文才介绍,学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8%,绝大多数为彝族。10年前,学校开始通过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让学生传承彝族优秀民族文化。学生凭兴趣可自主选择三弦、狮舞、摔跤、过山号、彝族刺绣、彝族文字等20多个门类的彝族文化兴趣课。

  赵进兴是学校四年级彝族学生,他告诉记者,“我爸爸会吹过山号,我也喜欢,当号声响起我也会很骄傲。

  “当初我们的想法是让孩子们对他们祖先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唐文才称。

  在学校摔跤教室内,数名“摔跤男孩”正在进行对练,旁边坐了一排认真观战的女学生。教练称,“摔跤是彝族传统,类似国际摔跤自由式,因此石林县也走出过多位摔跤名将。”“孩子们练习彝族传统摔跤,一方面传承文化,一方面为中国摔跤培养好苗子。

  相较于男孩喜欢竞技类传承活动,彝族刺绣则成为众多女孩的选择。“彝族刺绣是我们彝家女孩的‘必修课’。”女学生王艳琪说,她绣的一块手帕价值20元人民币。

  学校外,包括彝族刺绣、三玄、摔跤等传统彝族文化已成为石林县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大“法宝”。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石林县喀斯特地貌石林景区售出了第一张门票,开启当地旅游发展时代。40年间,石林县旅游由最初年均10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接待游客920万人次。旅游业快速发展,促使当地更好地保护传承彝族文化。

  如今,彝族刺绣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彝族歌舞则是游客必看文化节目。当地许多绣娘、歌者、舞者都曾在如长湖镇中心学校这样的中小学受教育时,学习过彝族文化。

  唐文才告诉记者,10年时间学校有一批学生走出去,他们在深圳、上海、江苏等地从事彝族歌舞表演等工作,向外界展示“千年彝风”的精彩与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