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文化规划

10.08.2015  12:37
十二五文化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时期,是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期,也是普洱文化改革发展难得的加速发展机遇期。市委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推进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战略部署,对“十二五”时期普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结分析“十一五”时期普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结合实际,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十二五”文化广电发展规划,推进普洱民族文化强市建设,确保“十二五”时期普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速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普洱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承接、延续、发展“十一五”文化建设成果,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依据《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普洱文化文联广电发展实际编制。

第一章  “十一五”文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普洱文化建设上了新台阶、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节  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全市文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有力,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职能不断加强、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洱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健身中心竣工验收,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市民族大剧院、文化馆、科技馆、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两馆一站,即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建设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1个,完成投资732万元,在建20个,完成投资533万元。文化站省级评估定级达到一级1个、二级5个、三级23个,市县图书馆国家评估定级达三级以上8个。完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和江城、西盟、孟连、澜沧、宁洱、景东、镇沅、墨江、景谷9个县级分中心及24个乡级基层站点建设,完成投资285万元。完成省市县验收合格农家书屋建设项目328个,完成投资640万元,上报2010年编制项目300个。建成省级扶持的乡村文化示范点建设项目3个,争取建设资金120万元。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1%和98%,与 “十五”相比增长5.57%和5.4%。完成1083座村村通站建设,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累计投资1474.1万元。完成236966户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村村通目标,投资11480.4万元。建成农村中央和省级无线覆盖转播台17个,总投资1630万元。完成大尖山无线发射台更新改造,新增10千瓦电视发射机3台, 3千瓦广播调频发射机13台。改造广播电视转播台市级1个、县级10个,新建口岸转播台6个、有线电视网络228个。普洱电视台更新100万元的播出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播出,购置350万元的电视转播车,具备了现场直播能力。市电台配置录播和直播设备各2套,增加数字采访机6台。

2.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享有的文化权益不断得到保障。文化下乡送戏7600余场,送书870余次,书写春联50万余幅。组织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国庆等节庆系列文化活动250余次,组织广场文化活动16500余场,1500万人次参加活动,组织月月演58场,290个/次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参演剧节目800余个。组织农村电影放映72000余场次、广场免费电影天天放1250场、社区免费电影约定放500场,观众1260万余人次。进社区、企业、学校,到单位、机关、部队开展辅导培训5600余次,建立流动书箱和借阅点1600余个,辅导培训3万余人次,接待读者350万人次。组织举办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文学摄影等文化艺术辅导培训1000余个班次,其中为农民工、下岗工子女举办培训班80个。举办全市灯光音响、编导、农家书屋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等培训20余班次。

3.文化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打造普洱文化品牌。紧紧围绕普洱民族文化强市建设,精心组织举办第二、三届普洱民族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圆满完成第八、九届中国普洱茶节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及系列文化活动的任务。《普洱》杂志由《思茅文艺》改版成功,并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发行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各县区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成功组织举办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节、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等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节庆系列文化活动。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和孟连神鱼节被评为全省十大狂欢节。

4.文化外宣推介声势强劲。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宣传推介普洱,彰显普洱特色,张扬普洱魅力。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承办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完成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及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创新大赛、民族服装服饰展示、民族服装服饰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市歌舞团10余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参加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出访老挝、缅甸等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和协办第六届云南农运会、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过大年(普洱)及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普洱申报活动-建设普洱新家园)现场直播演出、第十二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市县(区)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在省内外举办的文艺赛事。文联部门:精心组织中国著名作家写思茅、写景东,中国版画家无量山采风,西方艺术家和大学生到普洱学习绝版木刻等活动和“中国茶城杯”全国书法比赛等活动。广电部门:电台在中央台播出新闻568条、省台播出1322条。电视台在中央台播出新闻309条,其中16条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省台播出1626条。与央视合作“东西南北过大年(普洱)”、“普洱寻宝鉴宝会”、“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普洱)”、“品读城市·普洱”、“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等节目并在央视播出。与省电台、电视台合作,在全省范围现场直播“中国·墨江第五届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和“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节目。市电台加盟全国广播联盟直播节目“飞越城市”,先后与河北承德、广西柳州、福建福州、陕西西安、内蒙古扎兰屯、浙江宁波等50多家电台进行直播对播。广电外宣有力宣传展示了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外界对普洱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普洱的影响力。

5.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以参加赛事和节庆文化活动为契机和平台,狠抓文学艺术创作和精品节目生产,累计创作生产新作佳作近800个,390余个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各类文化艺术、广电节目赛事、展览奖项和出版发行。文学艺术:舞蹈诗《流动的色彩》《悠悠古道情》、舞蹈《火火的佤山》《生命激情》、傣族民间《象脚鼓舞》《拉祜摆舞》、等、戏剧小品《他们并不陌生》《家里屋外》等,歌曲《酒歌》等、摄影《无题》等、美术《歌谣》《乐土》《大地回春》等在全国全省赛事中荣获金奖和表演、编导、编剧、收藏等一等奖83个奖项。出版发行《普洱文艺丛书》,《山门断锁》等报告文学在《中国作家》发表,《致萍水相逢》等诗作在《边疆文学》发表。出版发行《普洱酒歌茶歌》《快乐拉祜》《江三木落》《哈尼族民歌》等一批反映和歌颂普洱的优秀歌曲及原生态民族音乐音像出版物。广电节目:节目生产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216件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奖(国家3件、省级93件、十佳栏目9个),广播专题《走出大山的苦聪一家人》和电视消息《总理牵挂的苦聪人喜迁新居》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专题和优秀电视消息提名奖,首创2件作品同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纪录。

6.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三普”实地调查阶段启动率、覆盖率、完成率均达100%,新发现文物287项。开展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景东文庙等8个项目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晋升国家级保护单位。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组织对10县区90余个乡镇、430余个自然村、3100多人的普查工作,整理项目491个,通过遴选申报,共有8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审批命名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5项、市级491项、县级308项。174人经申报审批命名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51人、市级84人,落实了各级政府对传承人的经济扶持。建成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个。

7.文化市场管理井然有序。不断加强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演艺、印刷、出版物、音像市场等经营场所的监管,全力净化社会文化市场环境,引导和规范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增加日常检查、联合执法、突击检查、公开曝光、加大加重处罚力度等措施,强力整治清除和打击处罚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违规行为,歌舞娱乐、电子游场所吸贩毒、赌博、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出版物违禁非法、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全市执法检查工作累计出动12000余人次、2500余车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近20000家次,组织文化经营业主4000余人次进行守法经营、消防安全、禁毒防艾培训10余次。着力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目前,全市有文化经营单位1011个,其中:印刷企业53家、网吧205户、歌舞娱乐场所338个、电子游戏室146个、音像制品经营户269个,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秩序井然。

8.广电节目质量稳中有升。广播电台2005年播出新闻5349条(组), 2010年播出8820 条(组),末年比增加3362条(组)。普洱电视台2005年播出新闻3383条,2010年播出5254条,末年比增加1871条(组)。宣传阵地不断扩大,市电台新开办交通旅游音乐频率和网站,拓宽了办台空间,实现重大事件、重要节目和娱乐节目的直播与互动,有效提高了收听率。电视台新开办科学教育娱乐频道,开办频道增加为3个。圆满完成重点宣传工作。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完成宁洱“6·3”地震灾情和恢复重建、两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9.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重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搭建平台,培养和发现文化艺术、编播主持、经营管理人才。组织赛事培养发现人才:举办首届普洱青年演员比赛、广场舞蹈比赛、首届普洱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云南青歌赛区等赛事活动30余次。组织培训培养造就人才:着力培养实用人才,聘请知名专家举办全市灯光音响、舞蹈编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软硬件基础、农家书屋管理等培训15个班次。举办群众文化、文博图书、表演艺术、广电影视等继续教育培训60期,培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选送2000余人次参加全国全省全市举办的文化艺术、广电影视、市场管理、产业经营、文秘财务、人事职改和文化法制等培训学习。竞争上岗选拔任用人才:推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机制,搭建人才脱颖而出平台,选拔调整任用科级干部27人。组建农村基层演出队99支,扶持澜沧、西盟、孟连、江城农村基层演出队45支。

10.文化改革发展势头良好。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原则,全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内部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全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和完成市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市广电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镇沅等县区大队。积极推进机构级别提升工作,完成市广播电台升格副处级事业单位的工作。完成全省广电网络整合,成立市县网络分支公司,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4291户、在网用户达到167986户,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17071户,县乡联网从“十五”末期的49个增到69个,经营收入4145万元,比“十五”末增长232%。电台、电视台广告经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并公开招标代理,“十一五”末广告等经营性收入700多万元,比“十五”增加200多万元。推进市歌舞团“一团两制”内部机制改革,剥离经营性项目,成立演艺中心,依托歌舞团演艺厅和红旗会堂,开发拓展演艺、灯光音响、服装制作租赁、广告等市场取得实效,“十一五”末经营收入500多万元,比“十五”增加260多万元。推进文联四季文化传播公司的体制机制创新,在主动参与文化产品商品的市场推介营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人才走向市场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稳步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全市歌舞娱乐、游艺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行业机构不断增加,“十五”末有机构1046个,2010年末有机构1575个,增加529个,“十一五”末营业总收入1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75亿元的5.89%。

  “十一五”期间,市文化局荣获全省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廉政文化“六进入”先进单位等殊荣。省政府授予市广电局、景谷广电局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市广电局获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一等奖,全市广电系统创建文明单位省级2个、市级6个,市电视台公共频道和广电网络公司分别被授予省级和市级青年文明号。这些成绩佐证了普洱文化广电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二节  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1.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制约了发展:不同程度存在对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支撑力量,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标志的认识不足不够,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战略部署认识不清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了思想和行动的不到位,制约了文化的改革发展。二是投入不足,阻碍了发展: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行所需的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难于落实,所以,开展活动受限制,改革发展受制约。三是人员不足,影响了发展:文化发展项目多、活动多、任务重、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和总人口的比例失衡,致使诸多工作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再加之人才缺乏、流动障碍,队伍老化、梯队建设滞后,导致文化创新、文艺创作、节目制作和指导辅导能力衰减,能力水平难于提高,限制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四是基础薄弱,牵制了发展:由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设施设备老化,服务水平质量不高,文化活动指导辅导队伍人才缺乏,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使用效率低,开展基本文化活动难等问题,牵制了文化的持续发展。五是机制不全,削弱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创新创优激励机制、奖惩问责机制等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客观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优干劣一个样,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发展动力。六是水平不高,局限了发展:由于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创新创优能力不强,很难在创作生产、节目制作、指导辅导上出新出彩,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上新颖出招、别致运作,所以,局限了文学艺术精品佳作的创作生产和品质层次的高低,局限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七是协作不够,减缓了发展:文化发展是政府的服务职能和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文化、广电、发改、财政、城建、规划、土地、扶贫等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发展目标。

2.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文化经营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现状是大企业不发育、中企业不发展、小企业零敲碎打,形不成产业链和集团规模。再就是行业自律能力水平低,文化市场无序竞争矛盾突出。二是缺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文化市场开发、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策划、营销推广人才匮乏,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缺失。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发展产业的投融资、信贷、税收、土地等大政策完善,小政策(地方)不足。鼓励发展的呼声大,作为小,地方性鼓励政策不健全不完备。四是文化市场大,管理队伍小。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设施设备硬件差,管理人才技术软件弱,管理科技含量低。

第二章  “十二五”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发展面临极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和关注,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迎来了加速提速的机遇期,抓住抓实和把握好机遇,树立项目好、措施力、工作实的理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就能把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十七大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下称“两大一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形成的广阔发展空间。

2.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关心关注民生权益,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所带来的机遇。

3.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所带来的机遇。

4.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下称“两强一堡”)战略目标所带来的机遇。我市地处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前沿阵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的贯通,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拓展,文化建设的机遇、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安全的构筑将不断提升到全省全国的层面,给普洱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市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能量小、动力差,加之外来文化渗透的影响,优秀民族文化受到冲击和淡化等自然、社会、历史、区域和教育的原因,难免存在落后、迷信、愚昧、低俗的腐朽文化现象。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腐朽和西化文化渗透的严峻形势,面对推动“两大一新”的历史责任,我们任重道远,挑战严峻。

挑战一:认识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转型快速推进的当今世界,文化载体丰富多样,文化传播迅捷便利,如何认识和把握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结合实际,规划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已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所以,认识能力的挑战尤其突出。

挑战二:管理能力。推动“两大一新”,需要一系列的规划计划、管理运作和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一系列的管理运作队伍。所以,管理运作队伍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如何提高管理运作能力水平,适应“两大一新”的要求,对党委政府,对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挑战三:服务能力。文化的职能职责与文化发展的目的意义密切相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靠的是提供文化服务,所以,文化工作者需具有服务的能力,能力就是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的表现,就是“本事”。

挑战四:抵御能力。由于地处边疆和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受西方文化、法轮功反动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渗透及影响,文化安全问题凸显。宣传倡导唯物史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落后文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坚决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抵制法轮功反动思想和腐朽文化传播的任务艰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上的精神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物质抵御能力。

第三章 “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市委政府建设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推进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战略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构建和谐普洱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为推动普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重点推进,协调发展,人才兴文战略。

1.以人为本。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总量迅速增加的趋势,始终把发展繁荣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创作生产和演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不断提高市场服务的能力水平,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适应市场、占领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适应文化产品制作手段、传播方式、流通渠道、消费途径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不断改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积极融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技术,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

2.改革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单位的活力,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推进机制创新,通过改革和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建立促进创造的激励机制,构建扶持创作和创新创优的资助体系。

3.重点推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加强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 工程六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创作生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培养六大体系。

4.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水平;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的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硬件强、软件优、人才良、产业旺、效益好。

5.人才兴文。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和引进我市文化建设急需的艺术创作、编播主持、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为文化发展繁荣和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机制,让更多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文化广电工作者钻研业务、多出作品、多出成果。制定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全省全社会招聘和引进高精尖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第四章 “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良、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产业和市场,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官方民间和贸易并举的文化对外开放新局面。实现文化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文化馆、文化站省级以上评估达标,分别达到100%和90%;图书馆国家评估达标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省市县检查验收90%合格, 村(社区)文化室和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完成70%以上。实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力争全市3097个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电视乡镇联网100%,发展用户达到20万户,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成100%的目标。

2.文化艺术广电节目创新创优,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优秀资源,不断创作生产和打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高水平文学艺术精品佳作,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0个以上,推出优秀文学艺术作品20个以上,力争10个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全省全国重要文艺赛事、展览、出版物中取得佳绩。广电节栏目再上新台阶,力争1件作品获“亚广联”国际广播奖,4件作品获国家级奖,10件以上作品获省级一等奖。

3.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申报晋级工作迈上新台阶。充分利用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着力推进景迈山普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断加强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力争全国、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0、20 、30、100 个以上。建立具有普洱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开发的市县网络,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级1个、县级10,传习基地20个。建设8个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5个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传承人3-5人,省级名录40项、传承人60人以上,命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0人以上,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0名以上。

4.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市县(区)11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备能干精干执法人员和优良先进执法硬件。文化市场行业自律和有序竞争能力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市场保持健康有序、繁荣发展势头,发展文化市场经营业主100个以上。

5.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着力提高普洱文化影响力,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着力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提升普洱知名度、认知度和亲和力,把普洱打造成为云南对东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前沿阵地。

6.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增强。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拓展和创新内容形式,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多形式、新形式、多层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引导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普洱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推出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实现文化旅游、歌舞娱乐、演艺培训、游艺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力争达到本市生产总值500亿目标的6%以上(30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

第五章 “十二五”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第一节  主要任务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骨干,以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

全面完成普洱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和运行工作,启动普洱市广播电视电影新闻中心和民族语译制中心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规划新建和改造修缮10县区“三馆一站”、歌舞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和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城镇数字影院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步伐。

2.推动文艺和节栏目创新创优,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以打造精品力作为主题,推动文艺和节栏目创新创优,进一步彰显普洱文化特色。围绕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的创作生产,精心组织选题,论证策划项目,着力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展示、高端媒体推介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展演赛、云南新剧节目展演、滇中南民族艺术节、广电新闻节栏目评选等全国全省性的展演和赛事活动为平台,组织推出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力作。

以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和节庆文化活动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不断创新和办好普洱市民族文化艺术节、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孟连神鱼节、西盟木鼓节、澜沧葫芦节、宁洱茶马古道节,打造景谷采花节、景东火把节、镇沅畲葩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和办好全市新剧节目展演、全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全市青年演员技能比赛等文化赛事活动。以此推动艺术创作出佳品、出精品,遴选发现艺术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造就艺术领军人才,提高品牌化程度,加快文艺创新发展。

加大对市县歌舞团的扶持力度,扶持市歌舞团等2-3个有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歌舞团,着力在剧目创作生产、公益服务演出、人才培养引进、市场开发营销等两个效益提高上狠下功夫。

鼓励文艺创作,奖励精品佳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以民族歌舞创作生产为重点,推出一批舞台精品剧目。以歌舞乐、新剧节目展演,青年演员技能比赛和奖励精品佳作及人才为手段,不断促进全市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和优秀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组织开展节庆假日、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的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好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建党、国庆、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等节庆假日和市委政府重大重要活动的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广场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民族健身舞进乡镇、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组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织实施送戏、送书、写春联,设施器材、文化艺术和新闻培训等文化广电下乡活动。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弘扬普洱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普洱文化内涵,提高普洱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做好项目遴选整理和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全力推进澜沧景迈山万亩普洱古茶园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着力推动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利用和申报文化遗产工作。

加强文物抢救、修缮、管理和安全工作,建立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博物馆的综合防范体系。加强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配合重点建设工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加快文物科研基地和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管理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提升文物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文物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展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站点和学校等基地,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制度、人才培训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保护开发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乡村、民族文化示范乡村的创建命名工作。

5.维护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管,健全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诚信自律、社会有效监督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以市场监管为重点,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抓好日常管理,优化网吧监管平台,以未成年人禁入为重点,严格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大对娱乐业、印刷业和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使用及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量和布局规划,实现有序准入,规范经营,有效管理。积极探索和加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品的市场监管。开展“扫黄打非”专项工作,努力净化市场环境,加大著作权保护力度,加强出版物市场日常监管,围绕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集中行动,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确保全市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

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做强演艺娱乐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产销、民俗文化旅游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和引导构建演出娱乐、印刷、出版物、艺术培训、艺术品营销等文化产品商品市场,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外,进一步放开文化投资领域和放宽准入条件,培育和发展若干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演艺中介、艺术品营销公司,打造若干互联网服务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娱乐经营场所。搭建文化信息交流、文化产品交易和文化项目合作平台,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互补、发展共赢。

6.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展现普洱文化魅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及昆曼国际大通道的贯通,我市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前沿阵地的地位凸显,对外交流合作的空间和前景与日俱增。

加强与周边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普洱外宣大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平台,高质量完成市委政府的各项交流合作任务。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普洱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知名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以普洱民族文化艺术节、江城三国丢包节等丰富多彩的知名民族节庆和商贸活动为平台,充分展示我市多姿的民族文化、多彩的普洱茶文化、绚烂的民族风情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借助我市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在矿业、农业、电力、交通、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平台,积极搭建和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舞台和空间,组织申办和打造有影响、影响大的东盟七国(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国际民族文化艺术节,以此展现普洱文化魅力,展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风采,具有普洱特色的高质量、国际性的普洱文化艺术活动知名品牌,提升普洱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加强与全国和省内州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与全国和省内州市的文化交流互访活动,博采各地文化之长,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引进优秀的、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艺术项目和产品,丰富普洱文化市场,推动普洱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交流合作和互访活动,充分展示普洱文化独特魅力,树立普洱品牌形象。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服务能力水平、文化生产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全面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组建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落实人员经费和设施设备,

继续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不断强化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稳步推进电台电视台合并改革。在坚持公益性事业体制不变,坚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积极稳妥地抓好合并改革工作。

8.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培养人才为手段,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营造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的环境,打造一支党性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队伍。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培养中青年多层次的文化艺术和广电人才,健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文艺创作、艺术表演、编导编辑和采编制作、主持播音人才及其他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文化艺术广电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建立文化艺术广电人才库,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授予荣誉称号。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选送更多优秀人才外出深造。

加快培养和引进短缺人才。制定专项培养和引进短缺人才的规划,着力培养和引进文化经营、经纪、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确保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工作有人管、有人做、管得好、做得好。重点培养和引进懂艺术规律又懂市场规律,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巩固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工作岗位规范,用好用活现有人才,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建立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对基层文化艺术广电人才、民间艺人实行定向、定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批次地搞好现有文化艺术广电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水平和素质。

加强思想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才队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思想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在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树好风气上狠下功夫,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9.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加强文化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县以上党委政府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文化工作专题汇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每年至少1次深入基层调研文化工作,掌握了解和研究解决文化工作重要问题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把文化工作纳入创建文化县乡和文明县乡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的工作机制。

加强协调,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与发改、财政、人劳、城建、规划、土地、扶贫等部门的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在拟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城乡建设规划、扶贫攻坚计划时,要充分听取文化部门的意见建议,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实现。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建设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节  重点项目

文化艺术广电建设项目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拟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建设完成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学艺术创作、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6类27 项,总投资:15.76亿元(详见附表)。

第六章 “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文化政策和保障机制是文化发展的支撑,没有文化政策和保障机制的支撑,就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要用好用足用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结合当地实际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文化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且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保障机制,确保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购买文化产品和设施设备、开展文化服务等资金。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美术馆、歌舞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站、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所需的工作经费。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提出的农民人均0.5元文化惠农活动经费。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补助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在现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市县(区)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设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给予土地扶持政策支持。由政府划拨公益文化建设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文化单位在用地范围内自行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法简化文化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优先安排适宜用地,降低减免相关费用。

3.给予文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县(区)税务部门要研究把国家税收政策同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用好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的办法和问题,出台税收优惠相关规定。

4.建立完善政府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文化艺术奖励制度,奖励为普洱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作家、编播主持、经营管理人才,是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激励奋进、推动创新、鼓励创作、培养发现人才的重要手段,必将推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建立文化艺术政府奖励制度。奖励为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作家、编播主持、管理等人员,按一二三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奖励制度。奖励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企业和经营管理人员,根据产值和贡献大小,按一二三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建立精品佳作政府奖励制度。奖励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艺术赛事奖项的作品,按一二三优等级,分别给予奖励。政府奖的申报和评审奖励两年进行一次。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
大理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文旅融合 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杨若兰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彭斌到漾濞调研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 杨印品 杨镇雄) 昨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云南省10人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本报讯(记者 张潇予) 根据中央文明委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9国际戒毒论坛在昆举行
傅政华阮成发郝伟出席并致辞  本报讯(记者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8届云台会在昆开幕
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深化云台融合发展 推进辐射中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