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勿忘“医疗”二字
3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外通报,该院自2013年至2016年1月,共审查起诉生产、销售假药犯罪59件。其中,通过网络售卖假药的数量约占到总案件数的75%,且“网络”的范畴已经从常规的网络电商平台,向“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等各种自媒体平台转移,美容类药品则是假药犯罪重灾区。
现在,随手一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九天微整容,韩国大夫手把手教你”“微整容瘦脸针”。这些“微整形机构”在网络上开班开得热火朝天,甚至还有假机构以“北京大学”的名义,把讲堂搬到了北大教室中。一时间“微整容”“医疗美容')" style="color:#369;">医疗美容”这些“变美”的手段越来越受女生们的追捧,这些手段不仅可以“轻轻松松”使自己变美,仿佛还能通过学习习得“整容技巧”,自己买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而,这些网络平台私人刊登的整容机构、整容药品、整容培训一般都是非正规的、不安全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饱受其害。
固然,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不力等是造成“网络非正规医美”泛滥的重要原因。但是医美名为“医疗美容”,其名前两字即为“医疗”,这就说明了其属性——医疗行为。众所周知,医学生是“学习最苦”的大学生之一,他们要经过长时间的课程学习再进行规培与轮转,最后考取执业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上岗工作。而网络上“九天出师”的广告,短短9天就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从逻辑上看显然是不可能的、不正规的。
然而朋友圈内就能购买等美容类药品,从常识上看就更是天方夜谭。非处方药要在正规医院或者药店购买,而处方药则需要拿着医生开的处方才能购买,这是我们自幼就知道的常识。所以,哪来的从微信代购商里买药的道理呢?
然而,“网络医美培训班”“网络美容类药品购买”如此简单的常识漏洞、陷阱,却仍有一大帮爱美之人趋之若鹜,对此深信不疑,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她们缺乏常识吗?恐怕未必,热衷非正规“医美”的人群中大多都接受过义务教育。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整容(手术)”、“医疗美容”的医学性的意识。
上个年代,整容行业在中国兴起,大众开始了关于“能否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外貌”“是否属于欺骗行为”等伦理层面的话题的激烈讨论。随后,媒体对整容的主流态度是规劝大家拒绝整容注重内在,而不是强调整容的医疗性,告诫有整容意愿的群体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度发达,关于整容的信息和明星整容的话题越来越多,区别于以往“皮开肉绽”的大型整容手术,新生的微创整形更易从表面上被大家接受,大家对于“微整”的关注(只停留在整容效果层面)越来越高,“微整”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生活化、娱乐化,长此以往,医疗美容的严肃性的医疗属性被忽略,而成为了同像化妆或吃饭这样普遍而随意的事情。
所以,笔者认为,除了要加强监管,还要加强“医美”医疗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让大众尤其是有整容意愿的群体充分意识到不管美容整形是“微”是还是“巨”,都属医疗行为,并鼓励大众主动举报网络上不正规“医美”的信息。从意识上和态度上将整容严肃化对待,非正规的“医美”才会从根本上没有了市场。(作者刘奕渲)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