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新时代续写昆明新篇章

11.12.2017  11:16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迅速兴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之际,我市日前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这对于全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助推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上,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市有关专家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精彩发言。本期理论版刊发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周文彰等6位专家发言的部分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周文彰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晓佳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要求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达到了新境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十九大报告阐述的“八个明确”,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上达到了新高度。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上作出了新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摆出了新布局。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上绘制了新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上提出了新任务。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上作出了新概括。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大报告还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阐述的是理论体系,“十四条基本方略”阐述的是实践要求,他们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努力闯出具有昆明特色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  尤兴光

新时代提出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和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昆明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发展得更好更快,为全省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和定位,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一是筑牢“内核”。应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重要保障,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本质要求,坚持走振兴产业壮实力、创新创业增动力、破解瓶颈强基础、城乡一体拓功能、选商引资添助力、共享共建聚合力的建设路子,进一步提升昆明的承载力、聚合力、竞争力和知名度、宜居度、美誉度。二是搭好“架子”。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推动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和杜绝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三是夯实“基础”。应统筹兼顾好各阶层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市民的利益,综合布局供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工程,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四是擦亮“面子”。应珍惜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精神,充分展现昆明丰富的民族、地域、历史、人文和时代内涵,着力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凝聚人气、招揽人才、吸引投资。五是树好“牌子”。应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把打造城市牌子贯穿到教育、交通、政府服务等方面,更加注重细节管理,让每个指示牌、每盏路灯、每座公交站台、每个公厕,都展示出昆明的独有特色,更好地让昆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第二,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增强昆明的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昆明的重大使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国家战略定位转化为昆明发展目标,坚持国际化视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交通枢纽中心、经济贸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五个中心”。

第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着力释放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提高有效供给。鼓励支持企业推进制度、技术、产品、业态创新,增加服务、信息、绿色消费等有效供给,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壮大呈贡新区发展新增长极,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提升新区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健康产业,加速聚集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催生新业态新经济模式、促进信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空港新区发展新增长极,把长水国际机场作为驱动昆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运输体系和综合设施,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食品等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壮大滇中新区发展新增长极,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壮大老城区发展新增长极,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金融业、特色商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增动力释活力。全力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社会治理等改革,积极推动商事制度、社会化办医等试点工作,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全面增强昆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扎实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结构优化、开放合作等工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和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增长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欧黎明

在近4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五年的历史性巨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助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进入新时代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任务、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动力都需要准确判断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为这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下更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下更大力气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下更大力气满足人民在多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国内外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和我国面临的发展大势,概括起来就是必须牢牢抓住的两个关键词:“转折点”和“跨越期”。即“原有全球政治经济均衡状态被打破,新的均衡尚未形成”的转折点和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的跨越期,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处在新的转折点上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各种战略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国际体系进入了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的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的复杂形势。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们必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由上述可见,新时代我们党所面临的问题和使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正是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它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有力地回击了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它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知“”和实践

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祖武

十九大报告定位了新时代,形成了新思想,明确了新使命,开启了新征程,提出了新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要把握好一个关键词——“”。

定位“新时代”,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与总体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与根本性变革,为迈进新时代打下“极不平凡”的烙印,这是对五年成就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历史方位的判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矛盾转换的判断。

形成“新思想”,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八个明确”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归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核。“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展开,是新时代具体领域工作的政策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贯彻新思想新方略,对党章进行了修改。

肩负“新使命”,就是新时代我们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开启“新征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自觉。十九大报告把握历史交汇期的特点,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两步走安排;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七大战略。

提出“新要求”,就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党的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内涵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昆明学院作为昆明市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必须坚持立足昆明、服务昆明、研究昆明,以建设昆明为己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昆明学院将紧密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按照“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服务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黎尔平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昆明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角色变了,从祖国边陲变为区域性开放的前沿。把昆明建设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正逢天时地利人和:昆明作为辐射中心是“天时”,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地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实施《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可遵循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因为中国已经从一个吸收外资、出口加工国变成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能源和资本输出国。为此,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商共建共享成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主要形式。

首先,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包括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打造便捷通畅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在上述交通、能源、物流和通信枢纽中,“枢纽”之意不是单项流通,而是昆明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枢纽”,更为重要的是,昆明参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份额的大小,决定了昆明在区域性国际城市中“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因而,是昆明促进南亚东南亚市场成长,而不是相反。 

其次,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同样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还应共商共建共享。在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如果把上述的四个枢纽视为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硬实力,那么,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文化交流中心则彰显昆明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实现则需要相应的“”条件——制度的支撑。在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制定适宜昆明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坚持国有企业为主的基础上,发挥民营企业在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在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需要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产业是“”,科技人员是“”,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角度看,昆明可以做“”,引来科技发达城市的科技人员之“”。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实体经济的大量涌现和金融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人民币走出去需要对外贸易顺差平衡,并且,逐渐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农产品开放,在周边国家乐于持有人民币后,昆明才会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缪雨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靓的一个词,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学习好、领会好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好、领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都有贯彻其中的主线,都有统领该理论、思想的灵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的灵魂。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五年前的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开宗明义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民主体观,发出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的时代强音。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改善民生作为重大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改革;反“四风”转作风,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宁可得罪千百人,绝不辜负十三亿,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每一个大政方针、每一项具体政策,无不镌刻着一个大大的“”字,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所蕴含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红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三万多字的报告,自始至终,始终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凸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其“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全面的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就是坚持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能动性,一切发展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实现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与享有巨大物质财富的相统一、统治社会的人与在社会中自由翱翔的人相统一、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与享有精神财富的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