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23.08.2019  09:41

编者按  今年以来,昆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稳中趋缓、稳中存忧,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当前,全年时间已经过半,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必须按照既定目标任务,牢牢抓住下半年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勇于担当作为,奋力攻坚克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六个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溪  瀛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诸多经济指标表现亮眼,但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和困难挑战持续增加。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贸易投资放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GDP增速为过去27年最低,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在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运用560余个数据,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剖析了昆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前所未有”地聚焦经济工作这一主题。

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外部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此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阵痛、要素成本上升等老问题尚待化解,一些新问题又有所凸显,但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事实并未改变。危与机并存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昆明的发展放到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从内部发展态势来看,今年以来,昆明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与去年同期相比,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补短板效果显现,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昆明经济稳中趋缓、稳中存忧等深层次矛盾仍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开放之门不大、发展动力不足、债务风险较高等问题不容忽视。具体来看,上半年昆明GDP核算的24个支撑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的仅有5个,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3.8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比回落24.3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消费重点行业增长放缓,新兴热点培育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项目支撑不足仍是造成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疲软的主要原因。此外,招商引资方法不多、质量不高、力度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昆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剖析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弥补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全市上下要按照全会的安排与部署,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中紧盯8个主攻方向重点发力:聚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提升投资效益;做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夯实产业支撑;抓住关键领域、持续招大引强,着力汇聚发展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增强整体动能;搭建平台载体、扩大开放合作,着力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政策导向、培育增长热点,着力释放内部潜力;优化营商环境、改进政务服务,着力提高竞争能力;健全体制机制、凝聚工作合力,着力确保责任落实。

时间不等人,问题不等人,机遇不等人。要完成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发展的大好机遇,真抓实干、克难前行,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朱静雅

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都必须整体纳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以便于对社会发展作出总体谋划和综合研究,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作出的对人口、技术、资本、环境、政策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只有持续提升这一过程的有效性,才能以更优化的城乡分工、更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更平等的发展关系等,持续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助力。

而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尤其是户籍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终逐渐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让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互促共进,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完善城市规划管理,让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功能进一步发挥,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起到良好的导向与灯塔作用。城市是非农业人口聚居区,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集中体现的场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乡村发展与进步的方向,也代表着这个社会中的先进思想和观念。要不断地挖掘和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在满足当代人民生存需要的同时,不断地满足后代人民在生态、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效用。在这其中,还需要城市管理者们不断地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完善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明成果,为乡村振兴与发展提供先进经验,避免乡村在发展中走弯路。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铁还靠本身硬,城市可以在一定发展阶段去反哺乡村,但就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言,城市却不可能永远反哺农村,这就需要农村不断地自我进步与发展,最终与城市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对于乡村而言,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是要城市停下发展的脚步来等乡村经济社会跟上来,而是乡村自己要不断加大前进的步伐,来追赶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缩小两者之间差距,从而共同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此,乡村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城市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不断落实好城乡的协同发展问题。城市与乡村之间壁垒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也需要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城市和乡村两者的发展,都应共同服务于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不是各自为政,两者必须要相互连通、相互作用、相互提升,从而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融合、互相服务。只有在此基础上协同发展,才能让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尽可能地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要让城市和乡村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丰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充分而持续的保障。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李祉瑶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的综合考量。幸福指数有多高,就要看人民群众满意度有多高,获得感有多强。因此,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持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统筹,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搭建好发展体系,形成“造血功能”模式,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状况。要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和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用好国家扶贫资金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土专家、田秀才培育,强化对接帮扶措施,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深入推进“三名”工程,抓好已引进名校的指导服务,加强对未完成任务县区的督查,吸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昆明聚集。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合作,深化京昆、沪昆医疗合作,继续实施第三批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工程,丰富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和药品种类,抓好乡村医生队伍培训,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提高医疗急救能力,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既是当前形势下稳预期、保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劳动力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稳妥有序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稳住就业大局。推进“昆明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制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就业组织化水平。持续推进省级、市级创业园区和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建设,落实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各类群体创新创业。

要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是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提升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文化治理的有效手段。要继续推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着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农村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大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各类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效缓解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持续提升发展活力动力

杨  敏

近日,昆明晒出了2019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总体来说,上半年在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民生福祉改善、防范社会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支出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均有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昆明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在市场营商、体制机制等多个领域不断释放发展活力的反映,印证了持续提升发展活力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昆明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上半年,全市实现GDP2355.87亿元,主城区实现GDP1758.2亿元。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昆明在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等领域推出诸多改革举措,削减繁冗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信息监管,构建亲民、惠民的政商关系,让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加灵活自由。

其次,抓住关键热点领域,激活生产要素活力,提升城市创新力。昆明市把启动5G网络区域性试点、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工作任务,同时编制并发布了《昆明市5G产业发展规划》和《昆明市5G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打造5G产业的发展格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昆明还将依托各区现有产业基础,以“一心一环两轴”为引擎,打造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5G全产业链高地。“一心”即研发创新中心,依托呈贡信息产业园及呈贡大学城的科研、教育和人才等优势,全力打造华为·昆明5G产业园。技术的进步不仅为昆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昆明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让改革的成果能够更广范围地惠及市民。

再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焕发自身优势发展活力。昆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催生新的开放活力。上半年,昆明接待国内外游客8561.31万人,增长18.4%,实现进出口总额62.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为打造区域国际性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方位打造国际城市名片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础。

市场、各类生产要素以及创新力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些动力只能来自于不断深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中积累和凝聚。目前,昆明的发展还面临着经济持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同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投资结构不优,需求动力结构失衡等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正在发展的城市永葆活力,是全市上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下半年的工作,也为了能在年底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下半年工作的总基调——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个总的发展基调明确了继续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开放在激发城市活力的驱动作用。未来的昆明应该深刻认识自身的短板,抓住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持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释放潜在的城市活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李彦龙

近年来,昆明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个牵头单位、一抓到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要想持续提升昆明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要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净土保护行动、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更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在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再下功夫。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在生态文明理念上,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实现永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好的发展等科学论断,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导。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牢牢守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财富,是特色和优势,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发展才是“永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好的发展”,才是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持续提高昆明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保持昆明特色和优势的需要,是不断满足昆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实现昆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反之,就会丧失一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特别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说的都是要守住“绿水青山”。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科学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针对“有的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认识不清晰,对这些需求可能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的新的增长点认识不到位,对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探索不深入”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产品、一种供给,“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其次,环境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生态环境好,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质量就高,市场价格就高;生态环境好,投资吸引力就大,市场竞争力就强。一句话,只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特别是坚持不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水青山”就一定能够转化为“金山银山”。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祝  岛

众所周知,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昆明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圆满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样需要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矛盾。今年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昆明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针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譬如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机制等方面,都要有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深化平安昆明建设。正所谓“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平安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深化平安昆明建设,大体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抓好“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严打严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入手,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公众的承受力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黑恶势力的危害不言而喻,不但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危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当下,社会矛盾凸显,更是不能容忍黑恶势力兴风作浪。所以,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昆明要围绕专项斗争阶段性目标,以中央督导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以重点地区行业领域整改为突破口,以深挖彻查“保护伞”为关键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专项斗争。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昆明要广泛汇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强化每个市民的“共同体意识”,让其积极投入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来,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