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项研究揭示——现代人类如何来到中国
(供图)
新闻速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完成的“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以基因组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为视角,以亚洲人群为研究对象,围绕着“亚洲人群源流历史和演化”,通过澄清亚洲人群的源流历史中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诠释人群对新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机制,总结出人类起源、迁徙及发展演化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点。
“我们是从哪里来?”人们对自己的身世总是充满了好奇,也一直在寻找答案。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它不仅是哲学家追问的问题,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也在力图通过化石等手段寻找答案。
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等主持完成的“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项目,通过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众多民族人群的基因研究寻找到了答案——现代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不过,“走出非洲”后,人类祖先又是如何迁徙演化的?这也是一个研究中的难题。张亚平带领其团队,在亚洲各民族人民基因中寻找到了答案,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遗传学研究,来搞清关于现代人类如何来到中国的一些疑惑。之前,无论是化石还是石器记录,由于受制于埋藏保存等诸多因素,相关数据稀少,使我们只能了解到人类进化史中有限的若干片段……”项目成员之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旻晟对记者回忆,大概是在10多年前,张亚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逐步通过当今人群的DNA序列信息,关注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一些研究。
现代人类祖先“走出非洲”
追溯遥远过去的事件,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只有考古学、地质学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遗传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彭旻晟认为,遗传物质DNA代代相传,是进化事件的忠实记录者。通过对现代人群中DNA多态位点的分析,可以追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进化事件,重建人群的起源和迁徙的历史。
彭旻晟介绍说,在人类生殖繁衍的过程中,父母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遗传物质DNA的A、T、C、G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来编码。随着世代的延续,DNA上的突变会不断地积累。借助数学方法,遗传学家不断地摸索DNA发生突变的快慢和规律,从而可以回溯突变发生的先后次序,甚至推算出特定突变发生的时间。因此,通过研究当今人群的DNA序列信息,遗传学家可以追溯过去不同时段祖先的DNA序列状态,从而重建人群的源流和演化历史。
“之前,复旦大学金力领导的研究团队研究了来自163个群体的12127份男性个体DNA样本。通过分析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上的DNA变异(仅由父亲传给儿子),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的Y染色体均源自非洲,起源时间在8.9万至3.5万年前。”彭旻晟解释说,在此基础上,我们则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标记(仅由母亲传给后代)入手。相关结果表明所有样本的线粒体DNA均来自非洲,时间在10万年以内。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这些研究表明中国人群的祖先是来自距今10万年以内“走出非洲”的部分现代人。由于未能检测到来自直立人(如北京人)的遗传组分,研究人员推测直立人和现代人没有发生“杂交”,或是杂交产生的后代未能幸存下来。